您现在的位置: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15-01-12 16:16:3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中小学频道 | 责任编辑:赵倩楠

访谈嘉宾:

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煜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校长田冬

沈阳市第七中学副校长潘德坤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众所周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因此,积极推进县(市、区)域内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着力统筹地区、城乡、学校、群体教育均衡发展,这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战略布局中,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各个省市和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主持人]在2014年7月17日,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了“辽宁省2013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公告”。监测公告显示,辽宁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为57.5%,其中,沈阳教育最均衡,均衡度为84.7%,沈河区小学的发展水平和均衡程度全省最高,分别以0.94与-0.32排在首位。 今天,我们就特别邀请三位嘉宾一起畅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沈河经验”。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局副局长 刘煜、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校长 田冬、沈阳市第七中学副校长 潘德坤,欢迎三位嘉宾。

[刘煜]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和各位交流。

[田冬]大家好。

[潘德坤]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咱们先从刘局长开始讨论一下,请问沈河区教育局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刘煜]各位网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这应该是给中国的教育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的提出了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公平,一个是均衡。我们认为首先是一种工作方法,也就是通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少年发展规律的一种均衡教育。就公平而言,我们认为,应该是保障青少年儿童有一个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力,从这个角度我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办好均衡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 沈河区作为沈阳市的中心城区,我们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优质发展的均衡发展方向,我们也明确了20字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和服务发展。

[主持人]接下来和田校长讨论一下,从您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些具体的经验了。首先请您说说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个人理解,咱们学校在集团化办学后对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管理创新、学生培养、特色办学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哪些?

[田冬]我对教育均衡的理解,均衡是在沈河区的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对我们文艺二校而言,通过我们的实践,梳理了七方面的收益。第一,通过集团化办学,办学资源可以在四个校部实现无障碍的均衡配置,这在过去是实现不了的。再有,原校的优质资源到集团之后通过集成可以在集团内充分共享,资源包扩大了。第三,教师能够在集团内重组后重新洗牌,通过各校部的重新调配,实现了师资的真正均衡。第四,校部按照年级设置,增强了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第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校部和而不同,实现了各美其美的态势。第六实现了品牌增值,最终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了教育的公平。

[主持人]潘校长,您如何理解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意义呢。

[潘德坤]我从微观的角度来阐述一下。在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我想说一下校长说过的一段话,曹校长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去年她组织大家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时候曾经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如何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最后她说实际上习总书记已经回答了大家的问题。习总书记在接受中外媒体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学校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一头连着百姓的教育梦,一头连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作为辽沈大地的一颗明珠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让更多的百姓子女享受优质的资源。 第二个例子,2010年沈阳市实现了区划调整,东陵区一部分区域划入了沈河区,沈河区就出现了西高东低的局面,沈河区教育局采取了名校东进的战略以改善东部的教育水平。七中作为沈河区的旗帜学校首当其冲在这方面采取了举措。2012年七中东校区拔地而起,有一位老人冒着严寒给学校大门贴了对联,盛赞东部校区成立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福音。我们基础教育就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让更多的百姓子女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主持人]刘局长,刚才两位校长谈了各自的经验和做法,沈河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中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刘煜]沈河区为了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了“一个策略”、“五条途径”、“四个保障”。“一个策略”就是为每一名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五条途径”,第一是办学资源的优质配置,第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第三是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第四是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第五是学校品质特色的发展。“四个保障”,即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督导评估保障。

[主持人]有哪些经验亮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刘煜]比如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主要是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加快教育的布局合理调整。应该说从2011年到现在,新建扩建改建了17所学校。第二是关注标准化的创建,从2011年到现在区委区政府投入了61480万元,新建、改扩建项目17个,操场改造项目13个,维修校舍110项,投入3376.9万元更新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质共享。通过两个办学,一个是集团化,用集团化方式来助推均衡。沈河区本着“全部纳入、循序渐进、质量并举、因校制宜”的原则,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集团化办学。文艺二校和七中,分别是小学和初中的集团长学校,用他们的办学成果和师资队伍来带动其他的弱校、小校和新校,使学校之间差距逐渐的缩小。第二,通过信息化特色功能引领均衡发展,沈河区是全国信息化教育的特色示范区,我们的教育网被评为教育部的金牌网站,同时在这个网站里面研发了教师培训、课题研发和评估监测系统。我们把授课、研究和科研课题的探讨以及教师的培训放在一个平台同时操作,提高了全区的教师整体素质,信息化为我们均衡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4-08-26 14:35 ]

[主持人]刚才刘局提到了集团办学的方式。田校长谈谈在工作当中集团化办学的成效有哪些呢?

[田冬]一个是从学校的自身发展来说,过去我们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优质单体学校,如今我们是一托四,我们的胸怀更大了,带动大家共同发展,不是一所学校发展,而是每一所学校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百姓受益的角度来说,意义更大了。让更多向往优质教育的家庭有机会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数字表明了一切,我们的服务半径从过去只能接收两个社区的学生,到现在是十个社区。新崛起的新校区每年以8到10个班递增,为更多的东部老百姓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前一段时间,学校出了一本书《集团化办学的思考与实践》,请了家长作序,他写了一段很感人的话,在这里,我和各位网友分享一下。家长是这样说的:曾经,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名校,却因学区的限制让我们望洋兴叹;曾经,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却因无力择校而愧对孩子……而今,学校并入二校,梦想瞬间变成了事实。可是真正进入了名校,却又不禁忧心忡忡。担忧孩子到新的环境能否受到排挤,担忧孩子的学习习惯能否适应二校的高要求,甚至害怕原学区孩子还在一起,由原校教师任教,得不到公平的资源分配机会。与二校集团走过的四年,儿子在二校“责任”校训的感召下,经历了一年顺通校区“爱”的润泽,度过了两年总校“融”文化的浸染,如今儿子已走进高年部温暖“家”的怀抱,一部一品的校部特色文化,让孩子尽收适合教育的硕果;丰富的校本课程大餐,让孩子在选择中品味快乐、收获成长;尤其是集团重组后校区功能重新定位,教师、学生深度融合,一样的成长环境,一样的同伴,一样的资源,让我们在这里学习得放心、开心。“作为一名家长,我自己都没想到孩子能进到文艺二校上学。在我们家长眼里,政府推进教育集团化,是一项体现公正、公平的好政策。”这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最直白的表达,教育的优质均衡让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我想这就是集团化办学的社会价值所在吧。

[主持人]现在学校的规模比过去大大地增加了?

[田冬]现在是四个校区4200多个学生,四个校区的管理比以前难度加大很多,我们可以让四个校部达到和谐的配合,实现1+1>2的社会效益。

[主持人]潘校长,您认为教师交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中,对于名校如何克服因为师资流动给整体教师水平带来的影响,您有怎样的创新举措?

[潘德坤]教师交流是我区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作为名校,曹校长曾经说过,在推进教师交流这项工作当中,要做到两点,第一点要输出优质,就是我们为兄弟学校输出的师资一定是优秀的,一共输出了78位教师,整体特点是“两高一大”,“两高”是学历高职称高,“一大”就是输出教师的比例很大。第二,培养优质,这几年通过教师交流和兼并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我们教师规模达到了404人,在这些人当中有198人是最近五年来到七中的。我们发现并入七中的这些老师,因为原来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校文化的影响,教师的办学理念和专业水平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影响,我们学校采取了20个字方针。第一是感情拉近,第二是文化熏陶,第三是工作信任,第四是专业培训,第五是成绩肯定。感情拉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要逐步接近和帮助这些老师。2011年有一位新转入的老师,老人在抚顺农村的家中病逝了,曹校长驱车3个小时来到老师的家里慰问,老师非常感动。他们愿意为这个学校付出,这是感情上拉近。第二是文化熏陶,制度和说教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文化可以解决。熟悉七中的人都知道七中教师有10种精神。曹校长带领所有教师,每年开学都要围绕这10种精神进行大讨论,这种活动对老师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是工作中的信任,86中学并入进来的时候,七中给每一位老师都安排了合适的岗位,一共有100多位老师,只有1位老师转岗,大家都说一定要努力干好。第四是专业上的培训,实行一对一的帮扶,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这些老师在专业上有很大的提高。第五是成绩上的肯定,每一位教师做出成绩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很大的肯定。通过这五个方法,七中的教师队伍整体上一直保持一种向上的趋势,《中国教育报》曾经对沈河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头版的报道,曹校长说家长都怀疑优质学校会因为教师交流把优质的牛奶变成了水,我们可以把水都变成优质的牛奶,我们都做到了。

[主持人]名校如何保持并且能够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呢?

[潘德坤]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所有学校都要受到影响,薄弱学校受到的是有利的影响,名校在这项工作当中可能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和变化,需要做出更多的牺牲和付出。比如教师交流带来的师资结构变化,比如按学区招生带来的生源质量的变化,比如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办学规模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名校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且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名校,在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才能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是转变办学理念。曹校长提出要转变原有的名校精英式教育为卓越教育,主要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个是全面卓越,我们的关注点不是学生的智力,而是关注学生的德育、智力和能力,努力做到能力卓越、品行卓越、智力卓越。第二个是自我卓越,不是让学生和别人去比较,而是自我比较,每天进步一小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二是必须创新。首先是创新管理模式。针对学校办学规模变大这样一种特点采取了条块式管理,在条上实行德育、教学、信息、总务等职能部门的划分,有力的改变了办学规模扩大造成的管理无序,实现了有序管理。第二是打造卓越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关注目标的整体化,这是在教学方面。第三个创新是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在关注智力之外,我们还关注学生的德育,在这方面提出德育生活化,也就是把大而空的理论转化为生活细节,细化到学生校园生活当中。第二,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一方面为学生实现特色发展搭建广阔的舞台,提供优质的资源,开办了很多课程比如电子琴和古筝。在七中可以做到,只要你有特长,我们就可以给你提供舞台,我们曾经为学生举办个人的书画展、古筝演奏会、钢琴演奏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一直呈上升趋势。在沈阳市全部的初中综合指标的评比当中,沈阳七中连续22年一直保持第一位,七中的学生有95%以上的学生升入到重点学校,品行非常优秀。

[田冬]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教师队伍的重建,在我们集团化办学过程当中,大家都有这样的质疑,就是教师血缘论,牛奶稀释论。关于血缘论我们的理解是,集团化办学之后我们合并了四所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和队伍的重建,完全可以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重新组合,变成一把好牌。关于牛奶稀释问题,我们认为人是有能动性的,我们通过团队的正能量来激发老师的个人潜能,最终通过队伍建设一定会推翻牛奶稀释论。

[主持人]两位校长谈的都是在各自实践当中的经验。最后请刘局长介绍一下沈河区推进均衡发展的成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亮点。

[刘煜]具体表现为,第一是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从2006年开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之后,先在一些优质学校做了一些试点之后进行全区的改革。小学要建设自主型课堂,初中要建设思维型课堂。各个学校在这个办学基础之上研究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六步教学法”以及“20分钟教学模式”等等。前不久,在辽宁省义务教育课堂改革示范评比中,沈河区有6所学校获得“辽宁省义务教育课改示范校”称号,是沈阳市获得示范校最多的一个城区。第二,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刚才已经谈到了这个话题,沈河教育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区县级百佳”网站。第三,品质特色发展百花齐放。通过均衡发展我们也强调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创办自己的特色,要办成自己的品牌。沈河区现有市德育特色校10所,市体育特色校14所,市艺术特色校17所,市外语特色校12所,还有1所民族特色校。同时教师队伍名家辈出,现在有沈阳市优秀专家8人、市教育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育专家2人,教师中有省特级教师14人、市首席教师6人、市名师30人、市优秀班主任36人、市骨干教师458人。目前这支队伍是非常好的。 同时,沈河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实现了两个“率先”,一个是2006年率先通过辽宁省“双高普九”评估验收,另一个是2012年在全市率先通过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才会出现您刚才前面提到,“辽宁省2013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公告”显示,全省14个城市中,沈阳市沈河区有两个最高,一个是发展水平最高,还有一个是均衡程度最高。我们现在感觉到虽然有新的城区、新的学校在并入、新建,但是我们基本上达到了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现在沈河区特殊群体也得到了高度关注,在校生农民工子女占全体学生的10%,所有残疾儿童全部入学,入学率达到百分百。对于特困边缘低保家庭十分关注,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我们已经投入了100多万解决他们的课本费和教育服务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沈河区实现了打造“全市领先、全省示范、全国一流”的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也培养了非常好的教师队伍,为每一个孩子真正提供了适合的教育。

[主持人]感谢三位嘉宾给大家充分分享了“沈河经验”,我们也预祝沈河区在未来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感谢大家。

 

文章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