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校长贾利民: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名师

发布时间: 2015-01-19 15:13:0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小学频道 | 责任编辑: 赵倩楠

他,一个穷山沟里的娃,一个高考落榜生,一位曾经的代课教师。

他,从教25年来,主持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研究等5项国家级课题,有2项被评为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

他,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有15篇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编写教育著作11部。应北京、江苏等地邀请,作学术报告11场。

他,还兼任《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学英语》、《教书育人》等10多家报刊特约编辑和特约撰稿人。是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外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他,探索出了“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在人民大会堂休息厅亲自接见过他。2010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六道河镇中学,与师生共度教师节。当温家宝总理听完一节课后,用“老师教的好,学生学得好”给予高度评价。

他,三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佳现代校长”、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第六届全国“百名中学优秀校长”、 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敬业奉献好人”、“2011·中国教育年度十大影响人物”候选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优秀管理与创新人才”、 “中国青少年喜爱的乡村英语教师”、等多项殊荣。

他和他的团队,不平凡的课改历程和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影响力人物杂志》、《光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吸引了承德、保定、衡水等地学子纷纷转学到这个山沟学校就读。内蒙、山东、河南、新疆、北京等地同行也慕名前来取经。

他就是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1968年8月出生,1996年入党,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很难想象、难以置信……带着诸多吃惊、好奇和疑问,我们走近大山、走近贾利民。

初生牛犊显“牛劲”

1989年高考,贾利民以10分之差落榜,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乡──兴隆县陡子峪乡,做了一名初中英语代课教师。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是他全部的英语教学条件。

第一天上班,儿子回家闷闷不乐。在母亲的再三追问下,他说出了心事──想买一台录音机。

母亲没有作声。第二天,将家里的两头牲畜和几斤鸡蛋拿出去换了240元钱。

“儿子别怕,有妈呢!好好干!”母亲用家里仅有的一点值钱东西,为儿子换回了一台录音机、一套英语听力磁带和一本英汉词典。

有骨气的母亲,哺育出争气的儿子。“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年少的贾利民,早就从自己老师那里学懂了这个道理。他晚上12点之前从未睡过觉。

经过3年的努力,他带的班中考时,英语成绩闯进了全县前三名,还有两个学生考上了中专,当时轰动了全乡。

他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母亲。母子俩抱头痛哭,“儿子,我早就知道你行!”“妈!我让你受苦了!”

1995年暑假,校长找到他说:“初二学生英语成绩太差,期末考试只有3人及格,大部分学生都在二、三十分,你快救救他们吧!”

恶补,一个假期补课24天,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不满两周的儿子发高烧,连续3天高烧不退,最后转到北京平谷医院住院7天,他都没能去看一次。出院后,儿子要见爸爸,见面后的第一句话:“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儿子的一句话,让他哭得一塌胡涂。

付出就会有回报。1996年中考,学生英语中考及格率全县第二,优秀率全县第一。在他带的9届毕业班里,有8次中考成绩全县前三名,其中5次拿了全县第一名。

2002年8月,由于业绩突出,贾利民被破格提拔为陡子峪乡中学校长。

“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改”

他提任校长后,把“给每一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位师生的终身幸福发展奠基”作为办学理念,要求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每堂课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成功,让每一根草都开出自己的花 ”。工作中做到“四个意识、五种观念”:四个办学意识——“质量、服务、品牌、竞争”。质量意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品牌意识(办名校,育名人,出名师);竞争意识(在合作中求和谐,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五种育人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观;以提高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质量观;以学法指导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在这种办学理念和育人观念指导下,他把目光盯在课堂上。

“学生昏昏欲睡,老师滔滔不绝。学生说打住吧,教师说我不累。”这是传统课堂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 面对“钱老之问”,2009年,陡子峪乡中学与六道河中学合并,出任六道河中学校长的贾利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我们广大教师到底要怎么做?

他把目光锁在了课改上,开始了课改之旅。

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农村品牌学校的成功之路──高效课堂。

与以往课堂的不同,在于大量设置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放飞思维从中获取知识。判断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看教学程序是不是实现了“先学后教”;看教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

强调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精讲点拨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了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前学生厌学,因为很少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感觉。高效课堂好比知识的“超市”,学生可以自由地获取所需,而不是过去的“小卖部”,教师充当售货员,把一件件商品推销给学生。

贾利民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课前的激情导入。在强烈求知欲的引领下,鼓励学生生疑、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大胆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求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新事物的出现,必定要经历风雨。可贾利民怎么也没想到会来得如此强烈。

“现在的孩子,老师讲还不会,不讲能会吗?”

“学校搞课改就是拿孩子做实验。”

“出风头,想当官。”

还有人断定:“课改注定失败。”

有的领导也开始怀疑:“这样上课,能行吗?”

家长们开始恐慌,有的干脆要求转学。更有甚者,开始公然谩骂。

一时间,兴隆山城街谈巷议,成为焦点。

“开放课堂。”贾利民果断作出决策,让家长真实地感受高效课堂的精彩,感受学生的变化。

“今天我坐在班里,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我的孩子成绩提得这么快;二是他在课堂上,敢主动大胆发言了,而且说出的话很有思想,小嘴叭叭的,简直是伶牙利齿。幸福死我了!”家长王尊山说。

一位当初闹着要转学的家长竟流出了眼泪:“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么高,不转(学)了,不转(学)了!”

“以前上课什么都不敢说,憋在心里,现在能积极踊跃地把想法讲给其他的同学;以前上课的时候,都是埋头苦写,现在都是积极的讨论和交流的声音。”一名漂亮的女生主动走近我们,大胆地说。

课改获得了成功。一个个稚气的小脸蛋,变得十分自信、十分善辩,好像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难怪温家宝总理在听完王海艳老师的课外阅读课《珠穆朗玛》后说:“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

让教师恋爱般地拥抱工作

“我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以恋爱般的热情工作每一天,因为恋爱中的人心情愉悦、热情高涨、斗志昂扬。作为校长,更应该以恋爱般的热情拥抱每一天,带着激情与热情工作,校长要成为激情的唤醒者。”贾利民说。

近年来,在农村教师中出现了“转行热”,许多教师年年唱着“渴望”的歌,在年复一年的等待中消耗着工作热情和发展欲望。

如何点燃教师的职业追求,显得尤为迫切。

“教师写教案,写一辈子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如果教师写反思,3年就可能成为名师。”贾利民说,2009年,自己开通了工作博客,至今已写下了20多万字的工作反思。

他在学校倡导反思文化,要求所有教师开通工作博客。除了每天早晨全体教师参加的早反思会外,每天教师还要写一篇课堂反思,每周写一篇反思博文,并实行周评佳、月评优、季评胜。独有的学校反思文化,使得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同时,实施了名师复制工程、青蓝培训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名师,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贾利民说,有时外出培训为了节省住宿开支,常常是夜间在路上,白天在听课。

经过几年的奋斗,一大批市级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课改名师脱颖而出。有16人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有6名教师在全国课堂大赛上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2010年5月,学校选派5名教师参加全县高效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包揽了5个学科的全部第一,创造了全县评优课大满贯的奇迹。

2011年10月,有2名教师在全市举行的课堂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在第一届全国新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博览会上,王海燕老师荣获“十佳优质课”,陆银虎老师荣获“十佳课改新名师”称号。2012年5月王学辉、关海娟两位老师参加在山东泰安举行的“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大赛”上,双双荣获特等奖。2012年8月在张家口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和谐杯“说课标说教材”大赛中,卢宏伟、王翠红两位老师在377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并摘走和谐杯。

贾利民11次应邀到北京、江苏等地作精细化管理和课堂改革报告,被《中国教师报》聘为区域课堂改革高级顾问。

在教室,我们看到同学们面向观众,自然大方地侃侃而谈,伶牙利齿,底气十足。过去只会听,不会说,如今个个争相展示自我。感觉十分神奇。

“教师们有了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这就是我点燃教师职业追求,让教师恋爱般地拥抱工作的法宝。”贾利民自豪地说。

“如果有来世,我要像他们爱我那样爱他们”

贾利民很忙。抓基建,抓课改。他一个学期下来,竟听了180节课。这还不算,还坚持任课。他说,教书是我的看家本事,无论什么时候都丢不得。作为学校领导,脱离了教学一线,治校就如盲人骑瞎马。

几年下来,探索出“361”学校管理框架;构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形成了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切入点的“四位一体”德育特色和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载体的精细化管理特色;融“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特色大课间,以及“学管会、值周班、校长助理团”的“三架马车”,形成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特色管理。将一个山区乡镇中学办得有声有色,全国知名。

他常常工作到深夜,连续几周不回家竟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白天在局里开会,晚上本想在家陪妻子、儿子吃顿饭,睡个安稳觉。可刚端起饭碗,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不行,我得回去。”贾利民抽身就要往外走。“再忙也得吃饭,身体要紧。”妻子很是心疼,就挡在门口不让他出去。他央求妻子说:“学校基建,孩子们还住在活动板房里,我不放心,就让我走吧。”无奈之下,妻子只能放他回校。

老师们看着整天忙碌的校长实在于心不忍,“校长,你休息休息吧!”“我一想起要为家乡办一所好的学校,我就全身充满了力量,我不累。”贾利民风趣地说。

清明节回家,母亲看到他又黑又瘦,用双手抚摸着他的脸,眼里噙满了泪花,“儿啊,你是不是病了,看你像什么样了。”“没事,太阳晒的。”“教书还能让太阳晒到?”“我们学校倡导锻太极拳,黑点健康。”母子俩你一言我一语,站一旁的妻子,一阵心酸。

“从最后的一名学生抓起,不办精英教育”,是他的办学理念。去年,有一个初三男生,由于父母离异,与之生活的父亲又得了癌症,他感到了绝望。晚上,偷偷吃了一大把安眠药。送医院后,不接受治疗。几次跑出,冲向马路想撞车一死了之。几次对劝阻的老师大骂,并咬伤了贾利民的胳膊。就是这样一名学生,贾利民也没有放弃,并和他一来二去交了上朋友,鼓励他每天写一篇日记。我们看到每篇日记后,都有贾利民的评语。中考时,他考取了优异成绩。在外地读书的他,现在还时常打电话回来,问候一下他的校长朋友。

“孩子只有一个,成长过程只有一次,错过了将永远错过。”贾利民常常对他的教师这样讲。可是,却忽略了自己的儿子。餐桌本是一家人交流感情的地方,儿子却时常见不到父亲;儿子从小体质虚弱,每次患病上医院,却见不到父亲的身影;本是英语专家的他,却没有给高考的儿子辅导过一节课。

2011年11月,父母出了车祸。父母怕影响他的工作,直到大夫说做手术需家属签字时,才不得不给他打电话。“我的妈呀!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呀?”贾利民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由于学校施工,晚上学生去厕所要到楼外,而楼外又到处是施工的壕沟。一心记挂着学生的他,父母住院22天,没能陪一天。

今年内弟被查出矽肺病二级,情急之下,岳母的糖尿病加重,岳父的精神病复发。为了不耽误学校工作,只好把岳母和岳父接到自己家里,把所有的重担压在了妻子的身上……

在采访结束时,贾利民动情地哭了:我亏欠家人的太多了!如果有来世,我要像他们爱我那样爱他们。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