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对话孟夏校长:寻找教育的“幸福密码”(一)

发布时间: 2015-01-28 11:36:57 | 来源: 新华教育 | 作者: 中小学频道 | 责任编辑: 赵倩楠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孟夏 

【编者按】: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孟夏有一句名言:“人生可以选择放弃,却不能放弃选择。”这句话也是他本人人生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在36年的教育生涯中,孟夏有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学校或教育,过上更舒适、优裕的生活,但他都选择了坚守。支撑他的正是一份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支撑他的正是对“幸福教育”的执着追求。

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孟夏的办学。如今在小学教育的园地里,作为学区管委会主任兼中心校的校长,他都能够以恬淡、平和的心态去理解教育,践行他理想中的学校教育。他能够大胆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实践;也能够抛开功利羁绊,回归教育本原,关注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精神成长,引领他们感悟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这一切最终升华为他对“幸福教育”的全部理解。轻盈的足迹和人生的漫歌,踏出多彩的道路。蓬勃的激情,主宰着我们的思绪。

2014年初夏的一天,《山东教育》杂志社原总编、《新世纪文学选刊》(教育文学)执行总编陶继新先生与孟夏校长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畅谈对幸福教育的理解、感悟和实践,走进了他那深沉而丰盈的教育世界。

生命因教育而幸福

孟夏:我觉得我这一生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定,就是选择了教育事业。因为它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随着工作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教育,不断地对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我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构想大都不是从书本上习得的,而是从实践中感悟到的,包括我的幸福教育理念。这也使得我在几次人生路口的选择上,尽管个人待遇、生活境遇上并不富足,但都没有放弃对教育的追求。

陶继新:您对教育的感情是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有着极深的渊源。所以,在一般人看来,您舍弃的是官位,是财富;可在您看来,您获取的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生的幸福。尽管您在教育行走的路上也有这样那样的艰难,可是,这都不能改变您对教育的执著追索。人的一生不可能同时干几件大事,却可以将一件大事做好。您则将教育这件大事做得精彩纷呈,不但成就了自己,也让很多老师与学生领略到了教育的意义。

孟夏:我从教已经36年了,这36年中对教育感悟最深的,也最引以为骄傲的还是小学教育。此前从事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些经历,使我越发感受到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范学校任教期间,我感受到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因此对幸福教育产生了本能的向往。

回到北京后,从事了6年多的职业教育,恰逢职业教育“萎缩”期,也成为我最痛苦的一段时期。正是有了前后这两种教育的比较,才使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的命题,也更加珍视幸福教育的价值。

陶继新:小学是有点“小”,可是,它的未来意义却是巨大的。这正如高楼大厦平地起,必然有一个坚硬的地基做支撑一样。小学教育做好了,不但可以成就真正的人才,更可以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做好了,才能才尽其用,才能获得幸福。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可是,对于幸福的诠释却是千差万别。而小学教育,恰恰要给孩子们锻造一个真正幸福的童年,并让这种幸福绵延下去,直到未来。

孟夏:当初自己做教育,纯粹是一种被动中的偶然。真正喜爱上教育是后来的事。或者说,是经历了一个从职业喜爱到事业追求的过程。开始是把它当职业当乐趣,后来是把它当事业当使命。每当人生出现转折、工作遭遇挫折的时候,我就在想,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应该不断坚持把它做好,对得起这份职业,也对得起当初百转千回做出的人生抉择。

陶继新:天花乱坠地说,远不能与踏踏实实地做重要得多。孔子之所以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就说明了做的意义之大。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教育家,最重要的是做出来的,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是有道理的。当老师如此,做校长亦然,只有踏踏实实地做,才能真正做好,才能对得起这份事业。

孟夏:面对人生中的几次机遇,不管是面对早年的提干、开启仕途之路,还是中间优厚待遇、让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我始终坚守自己当初的选择,这其中更多的还是出于自己的乐趣,以及感受到的一种所谓的“价值”——成就感。

另外,正因为对幸福的认识方法与途径不同于他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验、领悟着幸福,此后无论自己做教师还是做学校管理者,才会由衷希望我的学生不仅在学习阶段能够感受幸福,今后也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不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以苦难与挣扎换来所谓的终极幸福。人生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每段都应该有每段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生命不同阶段的幸福。

陶继新:工作有职业、事业与志业之分,而您则将教育当成了一种终生不舍的志业。于是,其他的诱惑就不可能动您心,摇您志,相反,您越干越感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太大了,以至有了乐在其中的感觉。

做教育工作,当然会有累,有苦,但当有了为师生幸福而工作的追求后,这些累与苦又都变成了美与甜。更重要的是,您的这种志趣并不止于您自身,您还推而广之,让老师们、孩子们也在乐中教,在乐中学。他们当下的生命状态是幸福的,同时,这也成了为他们未来的幸福构建一个精神的奠基工程。

孟夏:您说得很对,但是要把这种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很艰辛的,尤其作为管理者,要把理念通过管理手段变为教师的一种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目标追求的时候,就会感到时时的不如意。教育理想不是一个自我陶醉的“象牙塔”,必须要找到适合的载体与方法,让它变成大家的共同愿景,在实践中落地。

陶继新:理念转化为现实,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内化于心,进而付诸行动,既有一个思想蜕变的过程,也有一个实践验证的过程。不过,永远都不能放弃,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努力,也需要等待。不过,等待不等于无所事事,其中内含了相信会变的信念,也内含了继续为之努力的信心。

为学生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孟夏:如果说此前幸福对我更多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话,来到小学以后,我开始在实践中建构自己对“幸福教育”的理解。在我看来,基础教育阶段,幸福教育有三个重要的落脚点——兴趣、习惯、方法。习惯是使人终身受益的行为方式,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将来做什么都会收益;而要获得知识,培养兴趣非常重要,而这种兴趣的形成更多的是在小学阶段培养的,错过了培养的最佳时期,可能会事倍功半;同时,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应适当地传授学习方法。

有了这三个人生的基点,就能为他的幸福人生建构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建构这三个基点的过程中,也正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在小学阶段,不必刻意地追求教育的效果,只要抓住这三点,教育效果就会水到渠成。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了,教师应该做“人师”而不仅仅是个教书匠,一个可以成为人师的人,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陶继新:您所说的兴趣、习惯、方法三个元素,对于小学生成长来说太为重要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状态下的学习,不但是高效的,而且还会在心理积淀下一种积极的思维,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并非一场又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主动积极地探索未知的快乐之旅。习惯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兴趣。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与那个人未来能不能走向成功,重要的不在智商上,而在情商上,而习惯则是情商的核心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的一生积蓄下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息;养不成良好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的一生欠下了一笔永远还不完的债务。所以,在习惯养成上要下大功夫,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唯其如此,才能为学生终生积蓄幸福的资本。方法同样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现成的,而方法则是需要在学习实践中感悟出来,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有了这种随手可取的方法,学习知识就会易如反掌,也会因为会学善学而幸福起来。

孟夏:我特别感谢我的一位初中老师,在小学时,父母由于不幸的遭遇,也使我对小学阶段的记忆都是灰白的。五年级时,我们被下放农村,先是在村子里上学。不久,就升到公社上中学。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却享受了一段非常充实且恬静的学习时光。

还记得初一的第一次作文课,老师没有急着讲授写作方法,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听得都很着迷,老师抓住契机,让我们复述这个故事。为了让我们复述得更好,老师让我们先把故事写下来,我立刻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有些记得不清楚的地方,我就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补充。最后,老师让我和一位同学在班里读了这篇作文,这是我的第一篇作文。我的第二次作文,是老师出示了几十个成语和词组,让学生组织成一段话,我写的是一个电影片段,被老师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贴了好久好久。

多年后回想起来,我感触很多。教育就应该是无痕的,老师巧妙的引导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不露痕迹”中爱做、想做这件事情。不用说,这样两次写作经历让我爱上了作文,感受到写作文不是痛苦的,满心期待着老师给我们留第三篇作文。后来的作文课上,老师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当我们为班里赢得荣誉的时候,老师也会用讲故事的方式奖励我们。

记得初二下学期,我就跃跃欲试地开始“写小说”了,因为一直在作文练习中得到老师的褒奖,所以充满了强烈的写作欲望。甚至是在语文考场上,当别的同学都已经交卷了,我还在写“小说”,到了该交卷的时间,老师也不会打扰我,只是坐在讲台前,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耐心地等待着,为此吸引了别的班的同学趴在窗子上观望。

这一幕永久地留在我心底,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这种教育学习生活在当今循规蹈矩的局面下恐怕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不评判老师这一做法的对错,但不可否认,这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让我不断地反思,今天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陶继新:您在初中阶段的作文经历说明,老师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太大了。是打击,还是欣赏,将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设若您的那位老师不欣赏您的作文,在您写“小说”的时候横加批评,您就不可能喜欢上写作,也不可能写出那么好的作文来。看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同时,还要会爱学生。您的那位教师不但爱您,而且爱到了节点上,让您终生难忘,也让您终生爱上了写作。同时, 也让我们看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您的写作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如果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起来。可是,有的老师就是不愿意施舍这种阳光,而是施以阴冷与雨雪。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将蕴藏于学生之中的潜力挖掘出来,尽可能地放大它,进而激发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进而生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孟夏:现在回想起来,那位老师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每次给我们留完作文题目,他自己也要写一篇,后来我才知道那就叫下水文。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经常给班里的孩子们写下水文,这样能潜移默化地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着迷于写作,那段时间也是我最爱读书的一段时光,但当时文化很贫乏,能供我们选择的书籍非常少,我们所在的那个村连公社里都没有书卖,只能到县城里买,我经常利用周末时间骑行40里的山路到县城里购书。当一本书即将看完的时候,心情特别难过,总想让这本书再长一些,最好永远不会读完,因为之后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读到下一本书。而现在可选的书太多了,人们反而不再珍惜了。

陶继新:当年叶圣陶先生就倡导教师写“下水文”,而且有很多切中肯綮的精妙之语。我在曲阜师范教学的时候,就常常给学生写“下水文”,我还与我的同事出过几本关于教师“下水文”的书。教师不“下水”写作,就很难感受到写中的个中三昧。教师能写出比学生好得多的“下水文”,不但可以为学生的写作引路,还可以在学生中提升教师的权威性。这样,教师再做写作指导的时候,学生就会心服口服,并生成一种“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心理趋向。当学生自愿写作并知道写作的“道”后,爱上写作,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孟夏:2001年起,我开始接触小学教育,好像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因为时常能够有一些自由、新鲜的空气让我们去呼吸,所以特别希望能把自己接受到的一些难忘的幸福生活情境,或者工作以来自己感受到的幸福的校园生活在如今的校园里得到复制,让现在的孩子们能够获得当初我曾获得的那种幸福体验,并不是要复制当时的形式,而是创设条件增强他们内心的体验。

我时常在想,现在并不缺少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学习和生活条件上是远非我们当初所能比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感受不到教育的幸福?我想,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被孤立了,教育被异化了,更多的是在为中考高考的一纸证书在学习。

人生不可轮回,面对只有一次的人生,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能够作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我愿以微薄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想做并应该做的事情。我认为,教育说白了就是丰富人生、完善人生、提升人生的一种由体验、感悟而生成的精神活动。

陶继新:非常欣赏您所说的最后一句话,真是太精彩了!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可现在一些学校教育,却将其视作了全部。教育的要义在于如何让人生丰富起来。丰富更多在精神层面,必须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别人的东西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生命实践与精神投入,都不可能化成自己的东西。况且,最有意义的东西,多是自己在生命实践是中感悟出来的,既有着“这一个”的特点,又可以支撑久长生命的发展。

孔子说得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与您一样,小时候学校里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可是,却有着今天没有的精神道场。经常感叹这种精神道场的不再,也希望如您所说的经由内心体验后去“复制”,去创造。您的忧患与感叹,您的期待与理想,显见了一个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有没有这个良知是不一样的,有没有这个希望与实践也是不一样的。正因如此,我对您才更多了一份敬仰。

文章来源: 新华教育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