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对话孟夏校长:寻找教育的“幸福密码”(二)

发布时间: 2015-01-28 11:37:32 | 来源: 新华教育 | 作者: 中小学频道 | 责任编辑: 赵倩楠

【编者按】: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孟夏有一句名言:“人生可以选择放弃,却不能放弃选择。”这句话也是他本人人生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在36年的教育生涯中,孟夏有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学校或教育,过上更舒适、优裕的生活,但他都选择了坚守。支撑他的正是一份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支撑他的正是对“幸福教育”的执着追求。

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孟夏的办学。如今在小学教育的园地里,作为学区管委会主任兼中心校的校长,他都能够以恬淡、平和的心态去理解教育,践行他理想中的学校教育。他能够大胆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实践;也能够抛开功利羁绊,回归教育本原,关注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精神成长,引领他们感悟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这一切最终升华为他对“幸福教育”的全部理解。轻盈的足迹和人生的漫歌,踏出多彩的道路。蓬勃的激情,主宰着我们的思绪。

2014年初夏的一天,《新世纪文学选刊》(教育文学)执行总编陶继新先生与孟夏校长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畅谈对幸福教育的理解、感悟和实践,走进了他那深沉而丰盈的教育世界。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

孟夏:我发现,身边很多的孩子似乎并不幸福,也未必知道什么是幸福。归根结底,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培养模式不改变,孩子们恐怕永远也感受不到教育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种幸福是一种心灵得到浸润、精神得到滋养的心理体验,而不是表面的“热闹”浮饰。缺少幸福感的教育,是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也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所以,无论在幸福村学区,还是在安贞里学区,我首先做的就是努力促教师观念的改变,让老师们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理解与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陶继新:幸福不是表面的“热闹”浮饰,也不重在物质的丰富,主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一种有着高尚品格的心灵的快乐。现在孩子之所以感受不到幸福,是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学校也没有给他们提供体验幸福的教育气场。为此,就要培养一批您这样的懂得教育、珍爱幸福的校长,进而改变教师的观念,让他们首先幸福起来,进而带领孩子们走进幸福的生命领地里。

孟夏:要让孩子们学习生活快乐,首先应该让教师们的精神充盈起来,但我们的教师更多是被功利的东西所捆绑,被行政的指标所束缚,被更多的“任务”所驱动,在凡此种种压力下,他们失去了更多对教育本真追求的源动力,陪伴孩子成长的“慢”教育更是很难实现。因此,让孩子们幸福起来的前提是让更多的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找到幸福。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幸福村学区工作的时候,首先就以教师为重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幸福教育的突破口。通过调研我了解到,学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前期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如果顺势而为,在继承中创新,必能有所成就;再有,由于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准,一线教师们长期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多种功利的挤压下负重前行,确实也需要一些心理课程帮助教师走出心理焦虑的废墟和精神匮乏的荒漠。于是除了配建心理咨询室,努力打造专业团队外,还借助专业机构,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培训,并帮助各校引导教师们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寻找幸福教育的突破口。

到了安贞里学区后,看到中心校艺术社团的发展,特别是看了孩子们的排练、演出,我一次次被生命的灵动所震撼。我觉得通过艺术教育为孩子们的生命注添活力,从而打破、甚至改变当前基础教育模式刻板、课程僵化的现状,应该是让幸福教育走向实践的一条可行路径。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愿望,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一个精神层面的平台,去不断改变、去丰富他们以往的单调的学习生活,以此作为实践幸福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这也就是我由学校到学区全面启动艺术教育的一个初衷。

陶继新:要想让学校成为学生终生的铭记,成为他们向往的地方,艺术教育则绝对不可少的。尽管孩子们的艺术天赋不一,可在艺术熏陶下的快乐却是共通的。孔子本人就是一位音乐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诗三百,皆弦而歌之。”

当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的时候,竟然“三月不知肉味”,且感慨万千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那些有着优质内容与美好旋律的音乐,可以悦志,可以悦心,也可以让人幸福。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德育,就是因为好的艺术之中除了内蕴着美质之外,还有高尚的德育情结。学生在学校里,长期处于这种和谐之美中的时候,不但心理是健康的,而且也是幸福的。您在全学区启动艺术教育,不就是为了学生学习与生活得更幸福吗?

孟夏:这就要说到安慧里中心小学的金帆民乐团了。这支乐团自建校之初就有了,如今已经建团20年,在全国、北京市各类大赛中获奖无数。每一次参赛的作品,都是委托词曲作家为学校量身打造的原创作品。可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作品只是用来参赛、获奖,比赛后都被束之高阁,尘封在柜子里,无人提及问津,更没有让更多的人领略这种艺术之美,没有让民乐在校园里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我来到中心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重新演奏、感受这些乐曲,让这些乐曲在校园、在学区内的其他学校播放。

这也是2010年5月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开办原创音乐会的动因,可以说,这次活动相当于学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一次行动宣言。

陶继新:历届参赛的乐曲是留给学校留给世人的一笔精神瑰宝,如果束之高阁,则失去了这些精神产品的意义。您让孩子们重新演奏、感受这些乐曲,既让优秀的民乐作品重现其美丽的光华,又让更多孩子有机会领略民乐的魅力,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建设。艺术精品是永远不过时的,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孟夏:接下来,我做的是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艺术的滋养,给孩子们提供感受艺术、学习艺术的多样选择。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如果说孩子们每一次的排练演出是一种内心的触动,是精神上的愉悦,那么校本课程则是文化的积蓄与沉淀。好的教育必须有好的课程来实施。为此,我们提出了艺术教育三步走的设想,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学科教学中的艺术教育渗透,通过实践为我们的教育注入活力,增添一抹亮色。

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我深刻感悟到:学科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德育来解决,德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解决。特别是,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回归,激扬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此后,我们成立的性健康教育基地,也是基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考虑。其实我也知道,开展性健康教育并非每个学校之所必须,只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向社会传递一种声音——尊重生命的成长,找回教育的本真。

孟夏校长和快乐幸福的孩子们

在一次全国的教育沙龙上,专家向我提问:学校开展艺术教育与性健康教育,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艺术教育是丰富人的精神情感、滋养人的心灵向善向美的精神活动,但这些年,我们的艺术教育是被严重扭曲的,换句话说,现在从小学到高中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很难起到美育的作用,起不到滋养心灵的作用和审美教育的效果。而性健康教育更是基础教育中避而不谈的,是生命成长教育的一个空白点。我们所倡导并实践的艺术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就是想通过对“扭曲的教育”的矫正,通过对“缺失的教育”的补白,唤起社会对教育的重新思考,让教育真正成为帮助人的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让学校的艺术教育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课程,是最能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载体,也是使艺术教育真正扎根于学校这片沃土的根本保障。当然,有课程,不一定有课程文化。文化的要义,是以文“化”人。当课程上升为课程文化的时候,其艺术“化”人的意义也就有了更大的生命张力。我觉得,你们的课程,就有了文化的况味,起到了“化”人的作用。因为你们不但是艺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这一课程的使用者、修订者与完善者。

于是,你们的师生与这些课程就有了更加亲密的关系,以至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也有优劣之别,正如书有好坏优劣一样。你们的艺术教育是优质的,而且有着开放性与融合性的特点,它与德育、心理教育、性教育等有着内在的和谐。

于是,艺术教育,就不只有了美,也有了真,也有了善,也有了心灵的快乐。小学生的心理是纯净的,是向往真善美的,而你们的艺术教育,恰恰是在孩子的心灵里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而且,在播种这些种子的时候,不是强行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不知不觉的,是美在其中的。

还是孔子说得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艺术,承载着教育的特殊使命,它让教育不再“扭曲”,让生命有了勃勃生机,让孩子在艺术教育中成长起来了。

孟夏: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随着校本课程的研发,我们真正感受到,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助力是非常强大的。怎么使用好这样一种优势资源,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呢?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艺术教育所特有的教育功能之外,它还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发展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说:我们现在启动的三级课程,也是源于艺术教育的优势资源而建构的,我理想中的教育是让孩子们的生命充分得以绽放,活力充分得以释放,个性充分得以张扬,心智充分得以滋养;能够通过教师对课程的重新构建和整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生态。

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班级授课制下“吃得快,吃的饱”的学生和“吃得慢,吃的少”的学生的发展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让他们在三级课程里进行选择,汲取他们所需的营养,并非只是依靠教师。吃不饱的学生,可以走出课堂,根据他们的实践需要进行选择,有目的地学习,既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实现,也充分关注他们成长的需要,使他们获取更多的成就感、荣誉感。

孩子们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满足了获取成就、获取荣誉的心理体验,同时根据学生需要催生的高效课堂,对老师们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他们要不断完善课程,不断进行了自主的专业提升。这种提升是由学生需求催生的,并非是被动接受学校管理的行政要求。

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状态,我们提出了“五环给”课堂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即要求教师充分把时间权、话语权、学习权、探究权、发展权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从过去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转而成为一种生命互动,师生共同建构的灵动的课堂,从而实现心灵与心灵、生命与生命的交汇。

陶继新: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当下的不少课堂教学,是不管这种上下之别的,而是向学生施以统一化的教育,出现“吃得快,吃的饱”和“吃得慢,吃的少”的情况也就自然产生了。你们所构建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高下不一,是一种客观现实。教学,就不能无视这种现实,而应当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于是,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就都有了“吃得饱”的可能,有的学生还可以“吃得快,吃得好”。这样,学生就有了特别的自信与成就感;自信与成就感,又可以催发其更大的积极动力,从而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下,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话,学生就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了相互探究与彼此研讨的可能。但知识再现有一个金字塔规律。这是美国科学家研究24小时后得出的一个规律:只用耳朵听讲授,24小时后知识在大脑保留5%;只用眼睛去阅读,24小时后知识在大脑保留1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实验操作、练习,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互相教,快速应用知识,知识保留90%,这就是知识再现的金字塔规律。只有学生之间相互教,快速应用知识,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者

孟夏:坦率的说,目前幸福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更多还是停留在理念口号上,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的有效和高效,让教师在“五还给”的课堂理念下自觉运用有效实施,还有待时日。但是做了就比不做的强,今天的一小步就是明天的一大步。只有实现了这一点,才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它不仅体现的是对学习者学习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教师生命质量的尊重,它有真正提升教师职业价值的唯一途径,但这样做,实现它难度确实很大。所以学校管理者,要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艺术教育对安慧里中心小学来说,是发展的“魂”。前面提及,艺术教育改变了我们学校的教育方式,注入了活力,既发挥了艺术教育本身的教育功能,也催生了学校的三级课程和三型课堂。同时,艺术教育还是连接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校外教育资源的引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实践,都源于我们艺术教育这支花蕾。

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中国的教育是最难搞的,一方面是人口基数大,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要。另一方面,十年文革造成了教育文化断代,从祖辈到父辈都把自己的大学梦寄托在了独生子女的身上,不仅给了政府、学校以巨大的压力,也给孩子们巨大的压力,由此造成了社会“鞭打”教育,教育被家长“绑架”,政府为了公平疲于救火的混乱现象。

独生子女身上的孤僻、冷漠、脆弱、敏感、不懂关心他人、不会合作等诸多问题,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只关心孩子怎么能考上大学,而忽视了对人心灵的滋养,忽视了人才发展固有的规律,注重眼前利益,用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教育已经被严重扭曲,完全脱离了它应有的运行轨道。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本着职业道德的良知进行自省与考量,要理清并反思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功能定位究竟是什么?回归教育的本原,遵循教育的规律,重新厘清其服务于人与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择校热的问题以及人的发展的问题。

陶继新:你们的艺术教育不但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生命链接,也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学习走向多元成长的大舞台。一个人的成长,只有学校教育是不行的,只有知识的学习更是不行的;有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学习,有了成人的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可是,当下我们的孩子在成人的路上可谓举步维艰,在很多时候,他们是无力的,是无奈的。正如您所说,他们“被家长绑架了”。家长当然是爱孩子的,可是,这里的爱出现了问题,他们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接受好的教育而深感缺憾,便将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了,于是考取高分,升上重点学校,就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唯一追求。孩子心理有没有问题不考虑,身体现出了问题无所谓,品质不优秀也不担心,只害怕没有好成绩与好学校。

其实,他们应该意识到,取得再好的成绩,考上再好的学校,身体与心理不好了,也只能是一个废人;道德品质不佳,也只能是一个危险品。到头来,不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也害也社会。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对此不但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更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在上次采访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感到了您的担忧,感到了有一种良知在您的心里跳跃。是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是应当“内省不疚,无恶于志”的。相信有努力,就会有结果,你们学校的孩子,会因有您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校长而会走幸福境地的。

孟夏:古人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学校,不仅要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还要承载文化引领和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文化理念的传播,通过教育思想的渗透,用我们的艺术教育纽带连接起社会与家庭,让他们了解如何培养孩子成人,如何陪伴生命成长,让下一代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与栋梁。这是学校应做的,作为国家与政府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发挥各自的职能与作用,用积极方式解决、疏导,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时时处于救火状态,这是中国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

因此,我们学校除了家校培训以外,还依据学校的特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我们创办了“我们家的歌”活动,就是想通过无痕的教育方式,让家长真正走进学校,理解教育。

目前,学校已经创作了近百首“家庭歌曲”,同时征集《“我们家的歌”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通过“寻找爸爸妈妈童年的游戏”,让家长们懂得关爱孩子不仅要关心他的学习,还要关心他的成长,这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命题。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当然更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一种心与心的温暖,是精神的融汇,是生命力量的传递。让他们在游戏的情景中、在玩耍中,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我家的绘本”等多项家校协同教育活动,并通过邀请家长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书本和学校所不能提供的教育资源。

2012年,我们将学校的校本课程和上述教育实践搬上了舞台,组织了一场名为“让花儿绽放”的大型汇报演出。在确定演出主题时,我们特别强调了一个“让”字,这实际上就是要向社会做一种教育的表达。

之前我写了一本书,我给它起名为《守望者的声音》,内容更多的是在近年来我在各类活动各种场合的发言和发表的文章,之所以起名为《守望者的声音》是想告诉社会同仁同时也提醒自己——教育需要等待、成长需要陪伴。新近,我的第二本书也即将出版,书名为《叩问教育的幸福》,也是想通过对自己心路历程和教育实践的梳理,来完成我对教育的理解与诠释。

陶继新:尽管当今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家教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可是,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当下与未来都幸福。在这一点上,家长与学校又有着共同的追求。那么,如何将这种共同点更好地和谐起来,当是学校教育应当思考的问题。你们以艺术教育为纽带,开展创作“我们家的歌”等活动,则让您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之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进家长的心里。当家长被“化”之后,他们就会与学校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你们的家长不但变了,而且也行动起来了。您所期待的“让花儿绽放”,花儿也真的绽放了。

可是,如果没有您这个校长及其教师和家长的主动努力,花儿不但不会绽放,还有可能凋谢与枯萎。而这一个“让”字,又凝聚了你们多么大的期许与愿望啊!又经历了你们多少的努力与探索啊!而您的《叩问教育的幸福》,则是对教育幸福的一个全方位的诠释,其中有您深入的思考,也弥撒着着您执著探索的足迹,还有您对幸福的美好期待。相信这本书出版后,会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定反响的。因为它会有更多的读者,会在全国不同的地方产生影响,从而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幸福起来。

文章来源: 新华教育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