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发布时间: 2015-03-13 09:19:5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雨珊 | 责任编辑: 赵倩楠

虽然已是半夜,虽然数学之后还有作文,虽然高三的生活就应该这样连轴转,但我的心绪还是不由自主地趁着窗外的夜色飘远了。我想到了古时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些“同学”,寒门学子为了在科举中出人头地,不惜头悬梁锥刺骨。我又想到了我身边的同学,想到他们一双双熬红了的双眼以及越来越厚的眼睛。我还想到了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们,想到他们脸上的疲惫与无奈。我甚至想到了高考之后,同学们如何清空自己的书包,像出笼的小鸟,尽情地在蓝天中翱翔。然后,我的思绪又飞去了写字楼、车间、田野、医院和矿山。那是一个没有考卷的地方,再也没有了标准的校服,也没了厚厚的作业,更没有数理化的排名。那该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吧。可是,我意外地发现,那里的人们,似乎并不比备战高考更轻松,他们的笑脸并不比高中生更灿烂,甚至从领导者和管理者眼中我读到了一份渴求与无奈。我似乎听到了一个中年人在咆哮,他为了招聘一位助理,面试了40位某大学的毕业生,结果无一合格,因此,他要求那家著名大学的校长,公开向他道歉。此时,一阵寒风从门缝中挤了进来,天马行空之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座位上。借着灯光,我看到了窗外的小草,正在变绿,正在伸腰,甚至是在微笑。突然间,我似乎感受到了什么。我也是一棵小草,匍匐在崎岖的山路上,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也听见了春天的脚步。崎岖的山路,万人践踏,步履维艰;凛冽的寒风,人声鼎沸,啧有烦言。中国教育的山路,它的铺建,从现今的高考可一直追溯到古时的科举。甚器尘土的寒风,它的喧嚣是当今社会上最热情的呼唤——中国教育的改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有资格思考中国的教育改革吗?我能谈谈我的感受吗?我想我可以,因为小草最能感知到春天的气息。

关于教育体制这个大话题,我先说说我的小观察。学校,是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我们在这里寒窗苦读,成人成才。成人,应该在成才之先。中国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可是一个人的品德水准在高考体制下却无从考核,因而经常被我们所忽略。难道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真的没有考核吗?不,不是这样的!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站在更开阔的视角上看,其实,“学校+社会”是一个更大的教育考核系统,它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无时无刻不在考察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素质能力。在“学校+社会”这个大教育系统下,我们的考场从6月7、8日的教室,延伸到了公务员、企业家的办公室、商品制作车间、客户服务现场、金融贸易交易所……;考核最终的答卷,不是印满题目的那份高考答卷,而是步入社会后的每一天。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的一所高校,有一位中国留学生拿到博士文凭毕业后,凭借他的成绩和丰富的资历开始找工作,应聘的德国20多家大公司却无一例外的拒绝了他。原因可能会让很多人瞠目:德国个人诚信档案记录了他三次逃票被处罚的经历。最终他依旧无法在德国立足,后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三次逃票,看似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它却反映了“诚信”的丢失,甚至反映出他道德品质上的不足。在社会,“文凭、知识、能力、学术”这些不管有多么优秀,都抵不上因品质的拙劣所犯下的错误更致命。明白了这点,我们还会对自我品质的培养塑造置之于不顾吗?没有良好道德的人、无视“大教育”体系的人,终将咎由自取,害人害己。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现在把身心修好,将来才能担当齐家治国的重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一个人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我们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考核,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新常态”。我们非常幸运,在人生起步阶段就迎来了这样一个新时代对我们的考验。

我们再来说说“师德”与“学德”。古人言“蒙以养正,圣功也,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之功也”。有人说,功利化的社会污染了人民教师队伍,如果老师没有高尚的人格、没有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感,怎么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这话有一部分可取之处,但未免有些悲观。如果我们坐等“好老师”从天而降,那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其实,“教师”,并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孤立角色。老师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影响。如果你学习态度不端正,你的父母也不重视你在学校的教育,而且对你的老师趾高气昂、出言不逊,那么老师的热情和责任感就会被浇灭。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教书就会沦为仅仅用来养家糊口的职业。相反,如果你是一位尊师重教的学生,哪怕资历尚浅的老师,也会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你,你身边的好老师就会越来越多。营造积极向上的教与学的氛围,既是老师的职责,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的职责,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学德”。“学德”与“师德”是相辅相成的,密切相边的。当你明白这个道理时,好老师就会关注你,甚至已经走到你身边了。套用“欲立立人,欲达达人”的古话:“欲重重人,欲敬敬人”,这是我们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的态度。各相责,天昏地暗;各自责,天清地明。有了好学生,就会有好老师;有了好老师,就会有好学生。这不就是古圣先贤们反复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吗?

最后,说说学以致用。学习和实践是千古的话题。在习主席的指导下,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进入了课堂,但是,我们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满口知乎者也,这毫无成果不说,在学习如此紧张下,根本没有时间去体悟仁义礼智信的真谛。其实,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用来当作知识学习,而是用来指导我们行为的。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才是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应有的方式。我从小就背诵了《大学》、《中庸》和半部《论语》,读圣贤书,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明白了,行动才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的目的。把从经典中学到的运用到做人行事中,才实现了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真正价值。有位智者说:“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所以中国的强大,教育是一大关键。曾经,人们认为中国的教育是一个无解难题,现在,我们知道了,其解决之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在“小教育”中,学生是运动员,高考是终点线,分数是唯一的裁判员。在“大教育”系统中,学生是运动员,老师是运动员,家长也是运动员,社会才是无处不在的公正的裁判员。有一句话说的好:“这个社会并不完美,但它越来越公平” 。国家领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古圣先贤为我们准备了修身治国的良方。只要你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注重“德育”,自觉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学德”,停止抱怨,反求诸己;注重“实践”,学以致用,且学且行,你就在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上了。中国教育的春天已悄然来临,春天属于大地,也属于小草,更属于你和我。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