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体会语序轴,追寻联想轴

发布时间: 2015-11-04 10:59:51 | 来源: 《辅导员》4期下旬刊 | 作者: 梁胜娟 | 责任编辑: 中小学频道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例谈

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一首诗词,如何遣词排句,如何停顿标点,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看,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一个语序轴,一个联想轴。如果把语序轴看作横向的,上面就应该有词语的排兵布阵,停顿、标点;联想轴是竖向的,是由语序轴上的元素生发的联想、感悟。笔者以为,我们古诗教学如果能引导学生体会语序轴,追寻联想轴,就能比较完整地解析语言密码,从而引导学生试着仿写、创作,完成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笔者曾在全省协同研修(琼海点)执教《望天门山》,大胆采用了这一理论和做法。

一、体会语序轴

(一)观图——回忆旧知观景识词

以往教学古诗,比较常规的教学程序是朗读诗句,想象意境,揣摩作者情感,理解古诗、背诵诗句。在教学《望天门山》时,为了帮助学生清楚诗人如何把眼中的实景转化为笔下的文字,首先由旧知导入,先看图,后出示诗句。

1.出示2幅图,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对应诗句。

图①一株碧绿的柳树——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问:这幅画和这句诗中,你能看到的词语有哪些?它的排列顺序和我们平常的语言顺序有什么不一样?

生:词语有碧玉、一树高、万条、绿丝绦。我们平时会说,这棵高大的柳树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千万柳条像绿色的丝带(飘拂着)。而诗人只选择了主要的词语。

图②两只黄鹂在柳树上,一行白鹭飞走了——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词语有两只、黄鹂、翠柳、一行、白鹭、青天

可以看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图中的主要景物,从无字的画面中,通过积极的积累调动,寻找自己熟悉的、合适的词语,对照诗句,将图和文等所有要出现的要素在视觉中得到了反映,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词语及其生发的感受相互依存的画面,体会作者遣词布局的精妙。

2.出示《望天门山》插图,让学生看图中出现的景物。

生:图上有天门山,江水,红日,一叶小船

出示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把学生刚才找到的景物标注出来。比较一下,诗人用词跟我们说的词有什么不同?学生比较后得出答案。

上述古诗教学,把学生推到至作者的视角,去欣赏景物,揣摩作者如何把眼中的景物转化为词语并有序排列出来。学生对图画和诗句具有猎奇心理,会有一种特别敏锐的捕捉力,一改往常熟视无睹的状态,很快抓住了语序轴上的主要元素。这种找词、看词语排列的训练,是一种非常清晰的形象和语言相结合的思维训练,一练学生的观察品质,二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三练学生的鉴别能力。

(二)读诗——读对节奏感悟韵律

找准了语序轴上的基本词语元素,还要掌握七言诗节奏的特点。它一般讲求四声的谐律,对偶的工整,其相对两联必须音节相等,顿挫相同,而且须平仄相反,词性相对。为了帮助学生读准节奏,我常根据基本吟诵规则:“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带领学生平长仄短依字

行腔。我自己也根据经验给七言诗编写了简单的节奏口诀:“二二二一,二二三,二二一二,都有见,根据诗文平仄走,有时语意也关键。”

有了这两首口诀,一般学生都能准确读出古诗节奏。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kai),碧水/东流/至此/回(huai)。

两岸/青山/相对/出(chu),孤帆/一片/日边/来(lai)。

节奏一找对,学生读诗时的抑扬顿挫就出来了,这才算掌握了一个完整的语序轴。

二、追寻联想轴

(一)觅情——读中悟情引发联想

教学第一步看图时,学生已经找到诗中出现的语码。接着在读中一起探个究竟:为什么李白不说天门山险峻,而用了“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像门户,出示多媒体“开”演示两只有力的大手打开门栓的动作,再接着演变成小篆引导学生由“断”引发联想,只有极富旺盛生命力的人,才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此时在课堂上要适时向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在这一阶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后面两句除了写实景,还有李白发自内心的感慨。此时,诗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字词的排列、停顿,有了一种诗人想抒发的情感在里面,有了一种随着语序轴跃动的联想时时撞击着读者的心。这是只有实景与联想在读者脑海中相结合时,诗句才呈现出的饱满的情感,无尽的意蕴。

(二)填词——对比选择感受诗情

为了进一步感受语序轴和联想轴在诗中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借助炼字填空,让学生在对比选择中感受诗人如何借助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出示填空(一)

江间( )兼天涌,塞上( )接( )阴。

(学生先观察这两句的特点,江间对塞上,江间能涌起来的是波涛,有学生填波涛,有填波浪;波浪对什么呢?塞上,学生说是边塞,应该有狼烟,战争风云,于是有学生对狼烟。后面比较好对,天对地。诗句出来了: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狼烟接地阴。表现当时战局混乱,诗人重重的忧患意识。诗的原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古人作诗除了遵循平仄、对偶之外,很讲究炼字,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字外之情。这样一个选择填词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写诗用词斟酌之妙。按照索绪尔的观点,无论多么复杂的语码都可以归结到语序和联想两种关系的轴线上,因而我们在解读和赏析语言时,都可以也应该从语序和联想关系上去引导学生思考,必将事半功倍。

(三)仿写——“望”景说景自然拓展

小学接触到的七言绝句,除了必须有平仄以外,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很容易支撑起一个看来颇为堂皇的空架子,比较适合小学生仿写、练笔。以《望天门山》为例,笔者此时引导学生《望花坛》。

生:红花白花正娇艳,风声雨声读书酣。这个“酣”字刚落音,有同学笑,学生连忙辩解,是“酣畅”的“酣”,不是“憨态”的“憨”。

师点评:红花白花对风声雨声,不但写到了眼中的景,还写到了想到的景。艳和酣押韵,写得好!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从真实的词语中,生发情感,揣摩诗意。)

接着还看到什么?生:草木葱茏绿意浓,莘莘学子正少年。

师:从花草,写到人。红花绿叶配莘莘学子,阳光,欣欣向荣。但是,再读读,好像顺序可以调整一下?

学生叽叽喳喳讨论起来,为大家的合作开心不已。最后,把重复的一个“正”字换掉了,顺序调整为:

红花白花齐娇艳,草木葱茏绿意浓。莘莘学子正年少,风声雨声读书酣。

从意思上来讲,学生能把景放前面,人放后面,就已经有了由景及人写法的意识。语序轴与联想轴正逐渐走向完美的结合。

三、当堂仿写,落实语言文字实践运用

在教师“观”“读”“觅”的引导下,七言诗的写作密码逐渐显露,根据本文,依葫芦画瓢,写自己身边的或者曾经看得到的场景,水到渠成。

学生作品:望/三江口

三江/水绿/博鳌/美,椰树/摇落/夕阳/醉。

遥看/小镇/灯火/亮,一年/丰收/在眼前。

望/西湖

西湖/荷叶/连天/碧,灵隐/钟声/传/千年。

游人如织/走/长堤,笑逐颜开/合家/欢。

看着学生尚显稚嫩甚至浅白的作品,令人欣慰的是,学生敢于描述眼中真实景物,尽管囿于经历、学识,作品更多停留在工笔对仗,格律对应的平板束缚之中,容易顾此失彼,但这不妨碍学生初学写诗的创作激情。相信随着对诗歌的喜爱及阅历增长,学识的积累,加上长此以往用这种方式进行训练,学生一定能走进古诗的境界,通过“语序轴”体会诗的语言,以此提高自己“炼字”能力,追寻“联想轴”的“联系”轨迹,从而“精致美好”的创作出情景交融,具有韵律美的诗歌。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文章来源: 《辅导员》4期下旬刊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