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数学中的"小魔术"

发布时间:2016-02-25 16:45:10 | 来源:《辅导员》1期下 | 作者:郭文征 | 责任编辑:文昕

   

最近一直在看怀海特老先生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其中有句话让我始终记忆犹新,“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初读这句话时,我感觉可能它主要阐述的是我们要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但是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始终相信,数学知识不可能都在生活中去实践,比如人们常常会问学习函数有什么作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函数吗?需要用微积分吗?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的课程,有一些知识确实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也有一些数学知识是通过演绎推理得来的。最终我还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去实践了一次来源于生活的数学课。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收获,让我们再重温怀老先生的这句话深刻内涵。

一、案例描述

自刘谦上春晚后,一股魔术风扑向大众,同时也扑向了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中,我也加入了一些小魔术。初一的第一节数学入门课上,为了吸引我的学生,我上演了“计算大比拼”“我懂你的心”这样的小活动,效果非常好。“计算大比拼”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复杂计算程序,让学生任意提问,可以点计算器、可以与小组合作,全班集体和我比赛。计算程序如下:

①将这个数乘以3后与9求和;

②将第①歩所得的数扩大到原来的7倍;

③然后再减去最初你想的这个数的17倍后与37求和;

④用最初你所想的这个数与32求和后扩大3倍;

⑤最后请你用第③歩所得的数减去第④歩所得的数得到最终的结果。

这看起来是一道繁琐的计算问题。有的小组合作,有的拿出了计算器,可结果还是没我快,孩子们也被吓住了。

“我懂你的心”更是我借助“灵力”只要摸摸孩子的头就可以知道他心中所想的数。

魔术:①请你将心中所想的数字乘以6后与11求和得到第一个数;②将你心中所想的数字乘以3后与4求和,将所得的结果乘以2得到第二个数,那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做差得到最终的结果。

我让孩子将心中所想的数告诉全班,然后按照上述的计算法则去算出结果,而教师只要摸摸孩子的头就能猜到结果。开始有人质疑是我串通好了的,于是我就让质疑我的人来与我一起实验。试过了大多数的人之后,他们便用“老师是大仙”的眼神看着我。

二、案例分析

其实,这些“小把戏”都是初一第一学期数学要学习的第二章整式的相关知识点的一个应用。这样的入门课既有知识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享受了一节快乐的数学课。对于初一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每个学科的第一节课都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兴趣。我用生活中的流行主题来引入数学课,让学生体会到初中的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也是“五彩缤纷”的。同时,使用魔术又让学生感觉贴近生活。现在学生还常常问我:“老师,咱们什么时候学变魔术那一章知识啊?”我想这样将数学与生活特别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不成问题了。

经过了三个月的学习,我也确实发现了这一节课给我带来的影响。首先,学生非常喜欢我这种源于生活的,是有色彩的数学课,每一节课都是精力旺盛的来学习。其次,经过这样一节入门课,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仅是喜欢,更多了几分崇拜和欣赏。我想意义更深的是,学生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数学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有自己的色彩,特别是当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去,我们往往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本身的热爱。现在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上数学课,并且也特别的愿意去自己探究问题,他们都热衷于让我来挑战,偶尔也自己去看书、查资料来给我“变魔术”。而我也慢慢地敢于让他们去探究一些更难的问题。当孩子对学习的欲望被激发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可能真的就是“解惑”了。

三、案例反思

    我常常在思考怀海特先生的这句话:“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他到底想向我们阐述些什么呢?我大胆结合自己的微薄教学经验来总结。首先,教育是服务于生活的,包括数学的学习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前面最开始我还认为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的学科,它可能真的不会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应用于生活,但是数学的学习就是在为生活服务,思维的训练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现在的我逐渐打开了对数学的认识。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完知识后的应用上,比如应用题的求解。但通过上述的案例,我在反思的是,我们能不能用生活中那些鲜活的例子来引入知识?能不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去发现数学知识呢?如果我的每一节课都像“变魔术”,那么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就不是问题了。同时,我们的数学知识也不会显得那么生硬,学生能够从一次次的实际问题的探究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展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么,以后数学这“枯燥”的标签也许就能够慢慢地退出去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

文章来源:《辅导员》1期下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