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融合创新 建设有生命力的教育

发布时间: 2016-03-25 12:26:39 | 来源: 《辅导员》2015年6期下 | 作者: 宋继东 | 责任编辑: 文昕

一、我们的感受

回味牵手五年走过的路,附小人有一种共同的感受:

我们带着一份感动与激励走过了五年:因为,五年里市区及大学各级领导、专家为了我们这所转型中发展的学校,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帮助与支持,这份支持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我们带着一种鞭策和鼓舞走过了五年:因为大小联动融合创新,激活了学校的文化基因,以“率真、关爱、求索”为核心价值观的“童心文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份图景鞭策着我们勤勉笃行,不负众望。

我们怀着一种兴奋和期待走过了五年:因为合作建设之初提出的,要在“三到五年内将附小办成市区一流学校”的签约承诺,让附小人带着梦想启程并将之化作一股神奇的进取力量,用五年的建设成果回应了签约时的共同梦想,我们兴奋的同时,也期待着更灿烂的下一个五年。

二、我们的合作

五年的合作建设,我们共同构建了“童心教育”的蓝图并将蓝图化为现实的行动。可以用一个“共”字来统领附小五年的变化与发展:

(一)在“共识”中启程——夯实了文化育人的思想基础

观念更新是任何改革和创新的先导。2010年走进更名后的附小,大学关注的重心不是“合作协议”规定的指标达成,而是着力于与附小文化的互动与共生;附小人期待的也不是表面的形式包装,而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创生。所以,与大学“合谋规划共绘蓝图”不仅成为合作建设的标志性起点,也夯实了附小人把正确的理念转化为坚定行动的信心和决心,奠定了附小在新航道上高速起航的思想基础。

五年来,围绕共绘“蓝图”,学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童心教育为办学理念,把“率真、关爱、求索”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以“童心教育地图”凝聚教师的思想共识;以“童心关爱”共育体系延伸文化育人的时间与空间;以校园中触景生情的静态环境和动态仪式来陶冶师生情操,编织了一张全员共育的必须保卫童年的教育大网,实现了童心文化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零散到系统、从传承到创新、从互动到共振的五大转变,催生了学校若干文化标识和行动代码。

此外,学校以“共同做、真心做、开心做”为目标,对学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岗位变换等进行了改革调整,不断降低管理重心,通过自主管理、相互尊重和强化责任,做好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服务,水到渠成地延伸了童心文化对育人主体的引领,丰富了全员育人的教育情怀,提高了“童心教育”的办学品味。

(二)在“共创”中共赢——构建了永葆童心的课程体系

任何变革、愿景及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切实的载体。所以,童心教育要真正落地,关键是学科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五年来,围绕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学校以高度的教育自觉,围绕“夯实完满生活基础、注重学生品性养成、创新学生学力提升”构建了一个在多元环境下将生活、学习与游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体系——童心课程体系,并以开放的姿态,与首师大、北师大等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和完善。专家们从凝练核心思想、阐述基本概念、搭建总体框架等方面给予最真切的指导与帮扶。

比如,打通了必修课程界限,帮助各学科教师研究开发《童心五品质》、《合唱》等拓展课程;引导他们在选修课程特色化的“快乐游戏者”课程研究中,开发了体现“童心教育”特色、坚持德智体美“四育融合”的几十门课程,在与专家们的深度碰撞中,思想与行动相互启迪,不仅提高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也为学校课程理论和学校变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平台。几年来“童心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为“美的历程”,学生欢迎度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三)在“共培”中成长——创新了队伍建设的培养机制

学校发展从来都是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更名以来,学校非常注重和高校及专家的密切协作。建设之初,双方确认了在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共同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制定了“领导班子定期互动、学科专家项目跟进”等制度机制。同时,围绕培养和打造“教育有思想,教学有风格,做人有魅力”的童心教师目标,学校以课改为突破点,注重开发大学培训资源,共同探索构建了“内外共培、师徒共进、童心共育”的培养机制。内外共培,强调的是与专业团体、高等院校等教师培训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师徒共进,主要通过教师伙伴关系的确立,实现教学相长;童心共育,则是教师参加培训的终极价值所在。

五年来,首师大各个学科专家每周半日进入校园观课、议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水平进行前期的诊断和课堂教学的指导,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所有教学研讨活动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为教师们搭设各种平台,如:参与教材编写、承担全国范围的课堂展示、参与市级语文教师的说课比赛等,不仅使老师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大学与小学两个不同的“团队”快速融合,从“团队”融合发展为一种“联队”,一种相互尊重、主动探讨、频繁沟通、互动互促的“联队”。学校还固化了青年教师的“师带徒一起成长”项目、骨干教师的“拜大师为师”项目、任务驱动的“专家跟进”项目、教师全员的“一个人旅行”和“100小时”专业培训项目以及教师自主结伴“伙伴携手”的自培互促项目。同时,针对学校53%为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实际情况,2014年又创建了“青年创建”培训项目,并为其量身定制了拓展体验、演讲交流、读书沙龙、感恩亲人见证成长等系列培养方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助力加油。

经过这五年,教师们多了一份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的提升,学校涌现出一批以郭丽萍、杨敏为代表的教育有思想、教学有风格的有影响力的教师;涌现出一批做人有魅力的“童心蓝丝带”优秀教师;涌现出一批爱学习的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教师。“以人为本”的培养机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的新的教师教育文化,使“相互学习启迪、不断优化自身智慧、在痛并快乐中自主成长”成为教师生活中的新常态,童心教育真正回到了教育原点。

(四)在“共行”中收获——树立了童心教育的品牌形象

教育的品牌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和学校对学生及其家长教育承诺的有机统一。经过几届校长的励精图治、全体附小人的精心打造,在社会上已享有良好的声誉。

一方面,学校紧紧抓住与大学学术交流和思想对话的平台,每年共同策划“紧扣主题、深度挖掘”的童心教育论坛。2011年召开了“特色发展,共同建设优质学校”的主题论坛;2012年召开了“协同创新,打造区域优质教育”的主题论坛;2013年召开了“共同建设童心教育的美好世界”的主题论坛,使童心教育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以至每个师生员工思想行为中的气质。

另一方面,在童心教育的实践探索中,通过推进“真美课堂”、“完美教室”和开展一系列“创美活动”,有效开发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质,实现了童心教育的优质化,塑造了阳光大气、率真求索、乐思善学的附小学生新形象,学生科技比赛和艺术比赛获全国奖项。2013年在北京市第四届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北京市第六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比中,“童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成为全市唯一同时获得两项一等奖的成果,同年年底召开了“童心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全国研讨会,并成立了涵盖全国22个省60余所学校加盟的童心教育联盟。从2009年《必须保卫童年》正式出版发行以来,老师们研发的《名校新校本•传统文化启蒙阅读》、《为童年设计——童心课程》、《童心语文之我见》以及家长们撰写的《母亲养德》等先后出版发行。这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教育认知版图的再生与拓展,更是学校追求“童心教育”优质化的寻梦里程。

学校“童心教育”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不断扩大,“童心教育”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共行”中,我们着实收获到了童心教育品牌形象,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五)在“共享”中发展——提升了区域规模办学的综合实力

合作建设五年,大小联动的文化碰撞与交流,不仅体现在学校层面的文化融合与创生,也体现在专家团队、家长团队、学校团队的共识与相互理解的默契中。其中,家长志愿团队已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力量,他们不仅参与学校的决策审议,而且无偿服务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在学校多次召开的“童心教育研讨会”上,家长们对童心教育的理解与思考、认可与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使学校在“集思广益理清办学思想、整合课程增强办学实力、创新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抢抓各种资源,特别是政策资源。

2012年海淀教委将柳明校区交给附小承办,2013年将规划为九年一贯制的玉泉新建校交给附小承办,凝聚了全体附小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因为2012年承接的柳明校区,经历了一年的发展,以“活力”为特征的童心校园,其“童心教育”的办学优势不但没有出现“浓茶兑水”的稀释,而且更加“清香怡人”家喻户晓,大大提升了“童心教育”在地域内的认可度,使学校在海淀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资源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布局调整中具备了抢抓先机的资本,成为海淀区为数不多连续两年承接小区新建校的优质校之一。

自2013年以“智慧”为特征的玉泉校区开办以来,学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实现附小的内涵发展,只有把教育均衡推进到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时,才可以说学校的发展进入了规模办学、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和本质展现的阶段,为此,学校提出“七统一”:办学理念统一、培养目标统一、师资队伍统一、教学要求统一、学科标准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测评手段统一。“七统一”的一体化管理让新建校区脱颖而出,学校已成为地域内老百姓子女入学的首选校之一。今年,在推进优质资源均衡发展“优质小学增设初中部和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的改革举措中,学校再次以非凡的勇气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在海淀教委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鼎力支持下,将首师附小玉泉校区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并转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今年九月份初中部正式启动。

另外,合作建设五年,大小联动的文化碰撞与交流,不仅体现在首师附小一所学校的变化与发展,而且已经辐射到了区域共同体建设。2012年在附小更名两周年之际,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具有博士学位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及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团”,与四季青学区携手开展《大小联动发展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首师大的专家定期走进各个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把脉问诊、助力献策;首师大初教院领导和四季青学区定期召开专家与各校校长的交流研讨会,形成相互借鉴、抱团发展、共同提高的合作研究氛围。2013年共同召开了“学习型学区”建设论坛,将学校引入到一个持续的、开放的、参与的、新的变革框架中去思考和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区域各校共同发展; 2014年学区两所小学联姻优质资源更名迁址,伴随着“新校名,新起点,新追求”的新长征和面对着“新合作、新奉献、新创造”的新要求,区域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新时代……如果说,走到一起是开始,融入到一起是进步,那么,发展的现实已告诉我们:合作到一起就一定会成功!

我们原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但“大小联动的多赢共生、家校共育的双向滋养”却让我们收获了一整个春天……这是首师附小更名以来以及区域共同体建设以来,全体四季青人在感恩与奋进中发出的由衷感慨。

三、我们的动力源

回望更名五年走过的路,这一切发展动力的源泉得益于:

(一) 各级领导的关爱与厚爱,激发了管理团队的责任使命

回望五年,我们不能忘记众多领导对这所转型中的学校发展予以的关注与支持;不能忘记大学前任书记、校长给予的肯定和鼓励;我们更不能忘记,五年来每一次开学典礼各级领导走进校园为学生启智、为教师喝彩、为学校加油的厚爱与希望;走过五年,回味这一切,各级领导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激发附小人办好“童心教育”的不竭动力,正是这种力量使附小人勇立潮头、不断创新。

(二) 专家团队的支持帮助,点燃了教师团队的职业情怀

回望五年,我们不能忘记与首师大专家团队风雨同舟的日子:是专家让附小教师由最初的敬畏化为钦佩与同行,因为五年来首师大专家进入课堂指导附小教师的研究课、观摩课、交流课上千节,不仅增强了教师们对大小合作的认同感,而且信息共享、结对帮扶的课堂诊断,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五年来,是专家帮助我们搭建了“两模式四平台”,一次次的报告、讲座、论坛、课题指导、论文答疑,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临床实践训练,而且营造了平等对话、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提高了教师们的思考力和研究力,使教师的教育生活有了一种重建后的改变,即教师从教学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三)可敬附小人的拼搏进取,创造了学校发展的辉煌篇章

回望五年,改革的新时代把附小人推到一个高端发展、高位办学的新平台,用责任审视我们共同走过的路,附小人更懂得感恩、珍惜和进取。就像《生命的列车》中说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而今我们坐在了同一班车,彼此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句话在附小发展的每一个拐点都会响起,使附小人以高度的忠诚把每一次机遇都当作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以如履薄冰“输不起”的敬业态度迎接“童心教育”的每一个黎明……

五年中,学校历练了一批敢于担当、立说立行的管理干部,他们对事业怀有责任心,“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五年中,学校打造一批立德树人、潜心教研的好教师,他们心系学生、心系童心;五年中,我们还有一批爱校如家、任劳任怨与学校发展同行的服务奉献者……红花的娇媚和绿叶的高尚,结出了“童心教育”的硕果,学校成为北京市首批文化示范校,每年接待挂职交流学习的全国各地校长、骨干教师近千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华网、人民教育、北京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童心教育”……如果说附小发展到今天有机遇青睐、顺势而为的偶然,但如果没有附小人对童心教育的坚守及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探索与实践,也不会有一个个“偶然”都成为“必然”的今天!

五年中,附小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坚守最初的信念,那就是永葆童心!未来五年应该是童心教育日臻完善、童心理念升华为童心理论、固化为童心教育实践活动结晶的五年;是学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按照教育规律创造“教育上延”的五年。有一首歌叫《飞得更高》,我们愿像歌中唱的那样:一直在飞、一直在找,找一种生命的灿烂、找一种天空蔚蓝的幸福,而灿烂和幸福就在那更高、更高的天空……相信,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捆绑起来一起飞,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作者宋继东,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注:此文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建设五周年的研讨会上,校长宋继东以《融合创新 建设有生命力的教育》为主题的发言。)

文章来源: 《辅导员》2015年6期下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