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卓立:敢为教育先

发布时间: 2016-07-04 10:28:03 | 来源: 校长派 | 作者: 中小学频道 | 责任编辑: 文昕

卓立,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北京市朝阳区润丰学校校长。

他偶然走上教育岗位,刻苦钻研, 50年上下求索,敢为教育先,让史家小学成为响当当的名牌。文革中,他的名字被写在大字报上,倒过来打上“叉”,他有难忍,却从未放弃,他坚信孩子就应该受教育。他桃李天下,濮存昕、卢勤等很多大家都是他的学生。他果敢创新,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2010年8月,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退休,他本可以过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清闲日子,人近古稀,却开启了生命的又一段里程。受北京市朝阳区教委邀请,出任北京市润丰学校校长。6年时间,润丰学校已然绘制了现代化学校的蓝图。72岁的卓立,让史家小学的基因再一次落地生根。

平常我们手里拿着pad都会做什么呢?上网、购物,看视频,打游戏?你完全想象不到,在北京市润丰学校(以下简称“润丰学校”)的课堂上,学生们人手一部pad,他们可不是拿来休闲娱乐的,而是用来学习的!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几道作业题,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pad完成答题,学生完成情况由系统自动汇总到老师那里。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正确率100%的题目老师就不再讲解,而正确率50%以上的题目学生可以直接查看系统中的解析订正,如果仍然不懂,学生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这就是润丰学校的pad互动课堂。

一次偶然,一种必然

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润丰学校校长卓立说,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确也能教出好学生,但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出来的学生思维和眼界更开阔,使他们懂得运用多种手段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润丰学校的pad互动课堂要从卓立观看《朝闻天下》说起,他看到主持人用手轻触电视就可以翻页,觉得非常实用。于是憧憬,要把新学校建造成有触摸电视的学校。卓立找到厂家,询问他们是否可以在教室里安装触屏电视。厂长说,我们有技术,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屏幕。卓立问,“哪里有屏幕?”“韩国。”对方回答。“那你就帮我进口,做成一台我要一台。”卓立一直敢为教育先。

6年前,政府允许捐资助学,很多家长慕名找到卓立,想让孩子就读润丰学校。听说润丰学校在购买触屏电视,便主动投资。很快,全校都装上了触摸电视。卓立想,光装上触屏电视不成,老师在上边讲课,怎么知道学生是否都掌握了呢?如果每间教室都装上AP,每个学生都有个pad,让pad和触屏电视互动,不就成了pad互动课堂了吗!现在,润丰学校每间教室都实现pad互动课堂。“这个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72岁的卓立自豪地说。

卓立用心做教育,50年结出了累累硕果。从史家小学退休后,很多学校竞相聘请他,甚至有私立学校开出几十万的高薪。卓立最终选择了润丰学校。“政府有积淀,要想做好教育,可以得到更多支持。”卓立不为名利,只为教育。“我当时给朝阳区教委写了3次保证书。”卓立笑言。

卓立对家长的承诺是:把润丰学校办成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和孩子的未来托付给我们的学校。读着虽有些绕口,却极为精准。卓立说,我的当下是为了孩子的今天,更是为了孩子的明天。卓立将“和谐教育”移嫁润丰学校,让史家小学的现代化学校基因落地生根,源于他50年教育思想的积淀与凝练。

这一切,还要从“北京牛校”史家小学说起。

校长不再用“纸筒”喊话了!

史家小学旧址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这里名宅鳞次,从晚清至当代,众多政商名流,置地于此。旧京掌故,明末将领史可法家祠位于史家胡同59号。这座传说中的家祠,院落三进,从1939年开始,成为了史家小学的所在地。史家小学有着红色传统,解放前,是地下党组织活跃的学校。1959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亲自为史家小学颁发“红旗学校”锦旗。

卓立4岁读私塾,和同班同学年龄最多相差4岁,他刻苦专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主席,同学们习惯称他为“班头”。1962年,卓立毕业于北京25中,当时北京市需要一批教师,卓立被分配到史家小学。

彼时的史家小学只有18间教室,能容纳300余名学生,是纸糊的棚顶,纸糊的窗户,窗户没有玻璃,每年都要糊一次。因为是祠堂改建而成,很老旧,地面由碎砖头拼凑铺成。每次一推教室的门,两扇门就会“吱嘎”作响。

尽管条件艰苦,史家小学的校风和教学质量特别好。老校长段乃武老师、赵香蘅老师治学非常严谨。“这是一所很破的学校,也是一所很棒的学校,我被分到这所学校觉得挺光荣。”卓立说。

卓立还能回忆起初入史家小学的情景。一进校门,他就看见校长拿着废纸卷成的“纸筒”在礼堂院子里喊话,全体学生都站得笔直。那时候,全校只有电灯和电铃是用电的。卓立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有线广播。

他自己买来三合板做盒子,拿来弓子锯制作喇叭,找来一块布做成面蒙,利用中学时学习的物理知识,一根线一根线接起来组装成变压器。经过一番周折,建起了史家小学第一个有线广播——红领巾广播站。

校长再也不用“纸筒”喊话了,只要在广播室一说话,全校师生都听得见!

建起全国第一个计算机教室

1964年,四清运动接近尾声,学校民主选举校务委员会,卓立被选为副主任(相当于副校长),从那以后,二十出头的卓立作为学校负责人,开始承担起史家小学的全面日常工作。

文革结束后,卓立不仅建起了第一个红领巾广播站,开创性引领了升国旗仪式,还建立了史家小学第一个红领巾电视台,第一个计算机教室,第一个多媒体学校,第一个地下停车场……创造了史家小学甚至教育史上的无数个第一。

据卓立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风雨飘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度匮乏,就算是9寸的黑白电视也少有人买得起,需要去东单排很长的队。“要是稍微大一点的电视,要去景山的山坡上,好几百人围在那里看。”

卓立想,如果学校能有台电视该多好啊!于是,他去东北买了工业用的黑白监视的摄像头,不带高频头。换频道的时候需要拧来拧去。他在废料堆里捡了好多废电缆,亲手一根一根焊起来,然后组装了一个电视台。信号一发射,周围的百姓都能看到,这是全国第一家红领巾电视台。

卓立在学生中选拨了台长和摄像。“史家小学第一任台长后来做了濮存昕的导演,当时的很多摄像毕业后去了中央电视台做记者,我在电视里经常看到他们。”聊起往事,卓立尽管低调,言语间还是抑制不住的自豪。一位虔诚的教育者,默默耕耘,最幸福的事儿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吧!

史家小学建立全国第一个计算机教室是1979年。“那时候还不叫计算机,也不叫电脑,叫微处理器。”卓立介绍,当时的微处理器没有中文界面,需要编程才能打开。那会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一位香港人来北京做计算机展示,卓立觉得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决定建立一个计算机教室。

当时的计算机特别大,没有桌子,卓立花了两块钱买来废旧的冰箱门当桌子。专门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我也不会,怎么办?我们史家小学对面有个无线电源工厂,有个工程师知道这个计算机,我就跟一边跟他学,一边教学生,就这样,建起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卓立说。

“谁让你把房子给拆了!”

史家小学原是一家祠堂,由于太过老旧,好多房顶很危险,政府拨80万让卓立进行修缮。卓立想,只是光吊顶不还是破房子吗!索性把全校的房子都拆了翻盖。教育局长听说此事很恼火,站在台阶上冲卓立吼起来:“谁让你把房子拆了!”卓立向局长申请经费,局长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卓立没想那么多,既然拆了,就要重新建起来。正在盖房子的过程中,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当时正在东城区做区长。他来到史家小学视察工作,问卓立办学有什么困难?卓立说盖房子钱不够。李润五说:“没关系,盖房子是政府行为,你要管理好学生的安全,抓好教育教学,钱的事我帮你想办法。”

卓立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对李润五充满敬意和感激。“还没等我上班,李区长就来了,每天叼着油饼。等我们下班,他又来一次。”

卓立此前带领史家小学的师生们修过很多防空洞,特别牢固。盖房子打地基要拆掉防空洞很困难,找来卷扬机调土,还是挖不开。真要挖开,地下就空了一层。卓立灵机一动,“就建个地下室吧!”这样,防空洞派上了用场。

“当时资金不够,李润五说我帮你想办法。缺木头了,他二话不说,跳上车就带人去找木头了。”卓立回忆。史家小学新教学楼建起来后,变成了地上两层,地下两层。地下为专用教室,包括声乐教室、器乐教室、艺术排练厅、舞蹈厅、书法教室、美术教室等。就连操场也挖了一层,建起了体育馆和游泳馆。

那会学校的操场都是黄土压成,卓立出国考察,发现很多学校是塑胶操场。回国后,他克服资金困难,在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北京电视台播出了这一消息后,很多人到学校围观:“这个学校太棒了,连地都是胶皮的。”

当时日本政府准备投资在新疆建一所亚洲最现代化的学校,政府带了一百人的考察团到史家小学参观。看到史家小学后,非常惊讶:“没想到,史家小学竟然有自己的电视台,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等。”

以史家小学为参照,日本政府在新疆和田市建造了和田一小。卓立告诉记者,“那是一所非常现代化的学校,我后来去新疆讲学参观过和田一小,他们的电视台比新疆电视台还要好,现在还多教育人还以和田一小为荣。”殊不知,史家小学的现代化影响到了祖国的边疆。

面对史家小学获得的越来越多的荣誉和社会声望,卓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参与学校的建设发展,做了很有意思的事儿,我觉得这是应该的。”

史家小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先锋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卓立就接触到多媒体,他觉得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便开始琢磨起来。这个东西对学校有没有用,对教学有没有用?它的投入和产出比是怎样的?卓立甚至精算到一个灯泡的费用。一只灯泡能点多少个小时?需要多长时间换一次?经过仔细研究和精密计算,卓立觉得这件事情可做,便克服一切困难,为每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史家小学成为全国第一个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

与此同时,史家小学的所有教室都连接了网络,教师通过网络教学更加高效,孩子们通过网络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

2003年,全国遭遇了一场瘟疫危机——非典。学校是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为防止疫情蔓延,北京市教委发出通知:发现非典的学校可选择性停课。在这场与病毒的战役中,老师们通过多媒体的空中课堂对学生教育教学。非典结束后,史家小学被评为“抗非典先进集体”。

为未来培养人才

“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而是为了未来”是校长派对教育的认知,与卓立校长的“为未来培养人才”不谋而合。卓立要设计一所最现代化的学校,他提出: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

从一间破庙到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史家小学跨越了两个新台阶。北京申奥成功后,卓立隐隐地感觉到史家小学必须迈向第三个台阶。

“2008年,我们的国门打开了,到时候科技不知道多么发达,史家小学不能停步不前。我和老师们说,这段时间必须卧薪尝胆,我们要建立一所最现代的学校。”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史家小学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干嘛还要建新学校?“史家小学现在是最好的学校,到了2008年不实现现代化就会落后。”卓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成就了史家小学的今天。

刚好有一个机会,东四有一块空地,教委同意把这块地批给史家小学,但是提出的条件很苛刻。卓立高兴得不得了,明确表示:“接收周边学生,接受所有条件。”卓立的做法连附近的民警都反对:“这地方这么穷,你们跑这来干嘛!在这儿,你喊一声‘经理’,没人敢答应。喊一声‘二狗子’全回头了。”

对于周边居民的素质,卓立没有担心。24年前他就提出“和谐教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大胆组织开展全国第一个教学研讨会,提出“和谐教育”,这是史家小学独特的优势。因为这样的积淀和传统,卓立相信,史家小学的教育与实践可以影响更多人,不仅做到师生和谐,也可以实现家校和谐。

不出所料,新校址尚未建成,附近的居民有扔砖头的,写标语的,也有骂大街的。卓立说,不着急,我们慢慢改造。新校区建成后,卓立邀请附近的居民到学校锻炼身体,使用现代化的运动设施;有时候也会带着孩子们到社区演出;史家小学新校区特别建设了小剧场,社区如果有活动了,卓立会邀请社区居民到剧场演出;学生运动会,家长们也会被邀请参加;学校的辅导小组经常到社区为居民们进行英语辅导。久而久之,家长们渐渐接受和认同了史家小学,豆瓣的主任后来举着锦旗“和谐社区”到史家小学表示感谢。

社会的发展呼唤现代化教育,然而史家小学的教育之路并没有想象的平坦。“你想,我们学校很小,虽然从一所破庙改建成立体的了,但依然是一所破庙的学校。”当时学校资金紧张,为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卓立找到城乡贸易集团,他说你给我2个亿,5年之后还你。当时政府允许捐资助学,全校教师卧薪尝胆,5年后卓立果然信守承诺。他的果敢与远见,让史家小学在几次转型时期打开了崭新的局面,成为教育界的翘楚。

当时在学校建小剧场、游泳馆、地下车库……是前所未有的事,卓立做到了。他认为,建一个小剧场,有明亮的灯光,优质的音响,拉开幕布,孩子们可以尽情表演,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都会在表演中提升,这远比听一场报告更能培养学生的素养。

什么是美?什么是和谐?卓立认为,和谐就是美。学校要交给学生如何欣赏美,怎样鉴别美,所以史家小学很早就开设舞蹈课,成立兴趣小组。几十年前,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在戏曲的乐园里》,就是对史家小学兴趣乐园的报道。

“如果为了未来,就要想到给孩子们创造最先进的外部条件,我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追求高大上,追求奢华,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卓立笃定地说。

用心做教育

从建立第一个校园广播站,到实现pad课堂互动,已将跨越了两个世纪,72岁的卓立,始终在教育的路上一路探索,与时俱进。很多年前,他将图书馆划分成各个区域,建成电子阅读室。“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还需要电子阅览室吗?”卓立反问自己。于是他在图书馆建立了一个小剧场和小电影院。他觉得孩子们除了读书,还需要观看一些影视资料,这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经过几十年教育思想的凝练,卓立提出了“七彩阳光教育”校园文化以及润丰学校的三个理念:和谐校园、阳光校园、全面发展的校园。正如一束光打到三菱镜上,表面看是单一的光,实际上它会折射出七种颜色。“一个学生要七个方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科技和助人。”卓立说。

卓立认为,在教育观上,校长要清楚学校是做什么的,是要将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学校不仅要提倡知识教育,更要提倡公民教育,要把社会道德、社会能力的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学校的职责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人的职责。

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润丰学校的博物馆别具一格,它是由玻璃幕墙围成的12个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厅、科技厅、艺术厅、校史厅、办学理念厅等,孩子们一走进学校,到处都可以学到知识。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卓立注重突出四点。第一,艺术性。孩子们天性喜欢艺术,所以处处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第二,知识性。比如,科技馆不仅摆放一只风筝,还会具体阐述风筝的起源、种类、制作过程、放飞方法等;第三,互动性。孩子们在参观陈列的时候,不仅用眼睛看,设置了互动的环节。比如点播系统等,可以动手操作;第四,前瞻性。科技馆有三大技术:生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是目前最前卫的三大技术。让孩子们接触最前沿的知识,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和眼界。博物馆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是有助益的。

无论倡导先进的办学理念,还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卓立始终尊重教育规律。他不断地和老师们说:你们要辛苦着、幸福着、成长着。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壁垒。需要每个人有勇气和魄力去克服。50年的教育生涯,卓立经受过很多磨难,也沉淀了他的教育思想。史家小学现任校长王欢提起老校长卓立,仍然心生敬意。卓立刻苦专研,上下求索,让史家小学成为一张教育名片,如今,他倾尽全力打造润丰学校,为孩子,造福一方。古稀之年,依然初心不改。在润丰学校的创校汇报会上,教委领导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这是一所新学校,也是一所有传统的学校。”

用心做教育,敢为天下先,便是卓立50年从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文章来源: 校长派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