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课,别样精彩

发布时间:2016-07-06 10:05:24 | 来源:《辅导员》下旬刊2016年第5期 | 作者:黄海波 | 责任编辑:文昕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科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性的问题,但探究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老师有没有按教材把相关的探究活动做完,或者是学生们分组活动是否热闹,而是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如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怎么也提不出学习的兴趣,那教学基本就是低效或无效的。在教学《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就因一个学生的回答改变了既定的探究活动。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把物体放入水中,有些会浮起来,有些会沉入水底。怎样才能使沉在水里在的物体浮起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老师板书的时候学生在下面插话)

生:水里的鱼死了就会浮起来。

生:鱼死了不会立刻浮起来,要过一段时间的。(很多学生表示赞同)

生:我爸说人在水里淹死了一开始也不浮,也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浮起来。(女生们感到很恐怖,但很有兴趣了解其中的原由)

生:我在学游泳的时候,爸爸说只要憋住气就会浮上来。

……

作为三年级的孩子,仅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加上极强的表现欲,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使课堂变得很无序。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既然孩子们感兴趣,那就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入手。于是,我展开了以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死鱼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浮起来?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被其他鱼吃了一部分,变轻了。(有学生笑了。)

生:鱼不呼吸了,不向外吐泡泡了,就浮起来了。

生:水变臭了,鱼就浮上来了。(同在水中的活鱼并没浮上来,这个解释显然不合理。)

生:死鱼腐烂了,就变轻了。(很多同学表示认同。)

生:死鱼腐烂并肿起来了。(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同)

……

随即我改变了既定的活动内容,找来一个气球,放入用线捆在一起的钥匙和蜡烛,并投入水中做验证实验。随着气筒对气球的吹气(让孩子们辨析吹气代表什么意思),气球逐渐变大并浮出了水面。得出了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气球的体积变大之后浮出水面。用这个实验揭示了死鱼和淹死的人是因为内脏腐烂产生气体使身体的体积变大,最终浮出水面。最后对学生进行了不到野外玩水,游泳要有成人陪同等安全教育。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的插话改变了老师的既定教学设计,但这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兴趣点。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1.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孩子的学习欲望。对于孩子们恶作剧式的插嘴是训斥还是引导,老师的处理方式很关键。孩子天生是个探究者,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现象是学生活跃思维的表现,是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时的课堂要想回归安静有序,老师必须是以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和沉稳的智者来驾驭课堂。

2.捕捉课堂的生成教学资源,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死鱼浮起来是什么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同时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更易接受,更利于激发起三年级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探究中,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核心,把一个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研究的问题展开探究,使得科学课堂做研究的真实感更强。如果我们经常捕捉课内外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结合教材,鼓励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就能得以培养,把“要我探究”变成“我要探究”。

3.把科学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研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状态时,也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防水教育。孩子们刚好提到了淹死的人也会浮出水面,我并没有评价也没有积极地与学生讨论,只是先避而不谈,选择了高度相似的死鱼浮出水面的现象研究,验证实验结束后再谈防水安全的重要性,并教给孩子们一些防水安全小常识。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学会自我保护是必须用具备的意识与能力,科学课上的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

除此之外,本节课上还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科学课堂中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二是因为预设不充分,气球中放钥匙和蜡烛并投入水中做的验证实验只做了演示实验,也因为没有分组,有的孩子理解起来存在障碍。

总之,科学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适时地放开手脚,在孩子们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共同经历一些真实的探究活动,科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文章来源:《辅导员》下旬刊2016年第5期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