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静动结合”的课堂

发布时间:2016-07-06 10:25:02 | 来源:《辅导员》下旬刊2016年第6期 | 作者:温静 | 责任编辑:文昕

“静动结合”教学模式中,“静”指的是环境的静,肢体上的静,心灵上的静。具体表现为独立的阅读,专注的倾听,积极的思考,认真的书写,因为静能生慧。“动”指的是行为上的动,思维上的动。具体表现在动口,动手,动脑,针对问题能够发表个人见解,展开讨论,投入对“真理”的思辩中。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思考:怎样能让孩子们身心安“静”下来,思维灵“动”起来?笔者结合北师大版第三册《课桌有多长》一课,详细解读小学数学“静动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环节一:自主阅读,静中有动

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读”在数学学科非常重要,读是分析,理解的基础,也是思辨的根基。没有认真的读,就谈不上正确理解题意,没有读的习惯,就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读”是一个人的活动,让孩子静静的阅读,实际上就是给孩子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这一环节,肢体上的“静”成就了思维上的“动”;平日里的常规习惯的培养,成就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开课之始,让孩子打开课本默读文本,让孩子知道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尝试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上,理解文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要指导孩子“手眼同步”,边读边勾画,可以是重点,也可以是不理解的部分,或者有自己看法的作旁补。数学课上“以疑带读”,带着老师出示的问题再次去读、去理解、去分析。这里,老师可以对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或困惑设计成学案,也可以是卡片出示或板书的形式展示。

环节二:思辩探究,动中有静

教师要善于变讲堂为学堂,关注学生探究、思辨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争辩,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探求“真理”。这个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敏捷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这里的“辩”,不是“乱辩”,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知识点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是“静动结合”教学模式的精髓。

首先,当一题多解时,“辩”可以打开孩子们的思维,各抒己见,让学生进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展示各自独特的方法,最终通过比较,优化出最佳方案;当知识点、概念混淆时,通过辩论,辨析两者的异同,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准确运用;当突破重难点时,组织学生辩一辩,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讲解,反复强调效果好得多。

其次,辩论方式也是多元化的,当大部分学生都是一种观点时,可以进行“多对一”辩论,帮助个别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当某知识点争论很大时,教师适时组织一场“多对多擂台”让持有不同观点的正反方有序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最后,教师要适时介入,关注生成,在互相的补充完善中明晰概念,在拓展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辩论片段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

生A:0刻度。

生B:从头测量。

师:支持生A的为正方请起立,生B的为反方请坐下。

师:正方人这么多,反方只有三个人,请反方三人上台。正方先讲。

正方:尺子上有大格,一大格为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才是一整格,所以应从刻度0开始。

反方:可我平时画线都是从头画起呀!

正方:从头画不准,如果让你画2厘米,你从头到刻度2就比从刻度0到刻度2多一些。

反方:现在我知道了。

环节三:有效评价,动静结合

除了传统的随堂检测外,数学日记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综合评价方式。学生将自己在学习数学历程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可以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教师亦可以通过数学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看到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优化思辨环节的预设。

例如:数学日记

11月19日 星期一 晴

今天的数学课真有意思,正方认为5厘米是从刻度1到刻度5,我们反方认为是从刻度1到刻度6,真是小笨蛋,怎么会数数字呢?当然要数大格,一大格才是一厘米,难道“刻度1”是1厘米吗?(偷笑)测量5厘米就如同以前学习的:小红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二棵树是1厘米,那么小红走到第几棵树是5米,要数“段”不能数“点”,看来数学知识是想通的,前面的知识认真学了。后面就easy,开心!

                                           二年级二班 费子恒

“静动结合”教学模式中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阅读”是汲取养料的“树根”,“辩论”是枝叶繁茂的“树干”,“评价”是水到渠成的“果实”,只有树根的营养丰富、基础扎实,才会促进枝干的成长,壮大。而“静动结合”的灵活处理则是一切的保障,贯穿于整节课、每个环节。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华远海蓝城小学)

文章来源:《辅导员》下旬刊2016年第6期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