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发布时间: 2016-10-19 10:20:55 | 来源: 中小学频道 | 作者: 中小学频道 | 责任编辑: 陈希


为了让阅读成为学校、家庭的良好风气,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活动,通过成立“好读书协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创编家长学校校本教材、亲子共读、国学诵读等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好读书、读好书、用好书”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建设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书香校园。

成立“好读书协会”,引领教师阅读

学校注重调动全体教职工的读书热情,成立“好读书协会”,评选“好读书明星”,激励和引领教师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学校层面成立两个读书协会,即《论语》研究协会和《道德经》研究协会,会员由对此方面有兴趣并有一定功底的人组成。年级层面设立11个协会,提倡一个年级一个特色,会长由1至9年级年级主任、艺术部和体育部主任担任,会员由爱好读书并能学以致用的人组成。各协会会长负责本协会的命名、招募会员、制订章程、书籍选择与购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等工作。本学期,参加读书协会的老师达163人。读书活动以自读为主,平时进行小范围的面对面交流,也可在微信群中交流讨论自己的学习心得,每月组织一次集体交流研讨。全体教师积极阅读、思考、反思和实践,有力地提升了自身业务素质,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016年初,方建奇校长撰写的《与校长一起读<论语>》一书正式出版,他还根据自己平时的读书感悟,为全体教师进行《君子之道中教学方式的选择》《掀起<道德经>的盖头来》等读书讲座。如今,油田十中校园内涌动着好读书、读好书的风潮,一个个书香班组诞生,一位位“读书明星”涌现,书香之气遍布校园。

创编家长学校教材,倡导亲子共读

为了推进家校合作,提升家长教子能力,学校结合自身特色,编写了一本独特的家庭教育教材《家长必读》。该教材分为初中和小学两个版本,以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为线索,分为特色文化、做人教育、兴趣培养、习惯培养、励志教育、情商教育等主题。每个主题都融入了国学经典内容、传统文化、家风、家道、诫子书、名人教子故事、格言警句、励志故事等相关内容。该书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特色文化,理解传承家风家道的重要性,掌握育人教子的方法,使家长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近年来,学校秉承家校合作的理念,提倡家长作孩子的表率,深入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班主任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们讲解亲子共读的的好处及操作方法,充分利用校讯通向家长们发送短信,布置读书任务,要求每天读书半小时,并由家长督促孩子读书。家长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交流读后感,以自己的读书热情去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全程记录共读全过程,把读书感悟写在班级博客或微信群中。每学期,学校评选出100名“书香家庭”进行表彰。亲子共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促进了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素质发展研究中心,坚持国学诵读

学校坚持实施“国学经典进课堂”工程。每个年级都开设了国学课,背诵国学中的“诚信”内容。每天晨会上学生吟唱国学经典,每周的升旗仪式均设有“诚信故事演讲”和国学诵读展示,每个学期进行大型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全校师生学国学、诵国学的热情高涨,《弟子规》《论语》《大学》等一批国学经典在师生中广为传诵。在濮阳市举办的清明诗会、端午诗会、中秋诗会、新年诗会国学经典诵读节目表演活动中,油田十中师生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学校成为“濮阳市演讲朗诵活动示范基地”。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学生素质发展研究中心,以国学诵读作为素质研究中心工作的突破口,以“学国学知行合一”为目标,通过“经典争章考级”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二年级设立了“经典礼仪章”,用《弟子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一年级以“您好”“请”“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为重点,让学生知其大意,并创设情境进行专项训练。二年级选取《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四年级设立了“经典识字章”。在流利背诵《千字文》的基础上,增加识字教学和钢笔书法的训练,让学生不仅会背、会写,并且能写好。

五—八年级设立了“经典能力章”。围绕《笠翁对韵》《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书籍,适当增加韵律知识、趣味对联的学习、经典名句解读,让学生在原文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原文的上、下句对接,理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中跳跃着美妙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憧憬。读书滋润了学校师生的底气,读书给予了学校师生灵气,读书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得到了提升。让校园、班级、家庭溢满书香,让书香熏陶每位师生和家长,是油田十中不变的追求、不懈的追求!(郭少强 封秀梅)

文章来源: 中小学频道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