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设一所新学校——洛阳市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21 08:34:32 | 来源:洛阳市实验小学 | 作者:李青青 | 责任编辑:中小学频道

“建设一所新的学校,犹如种下一粒种子,这粒饱满而又生命力的种子来自于母体大树的果实,看着嫩芽在土壤中的破土而出,浇水施肥,精心呵护,等待着岁月让她长成参天大树。”这是2016年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建设初期时候,实小人的真实感受。

故事:校长的哨子

2013年春天,我和同事到洛阳山区支教。那是一所拥有200名学生的小学,三面房子一面大门的马蹄形的建筑,和校长一见面简单聊过后,校长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把哨子,走到校园中间的空地上,一声哨响,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学生和老师整齐的站列在操场上。惊诧于发出指令简单,而落实又是如此迅速和整齐划一的同时,也让我陷入了思考。我有这样的哨子吗?学校管理的价值是什么?是哨子响起后的整齐划一吗?在一校三区的洛阳市实验小学,什么样的管理与服务,才能够拥有一把看不见的哨子?能够怎样去引领学校的发展?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开始了基于项目流程的管理体系改革,立足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让被动管理变成“我要管理”,让人人都成为管理者。换言之,校长绝对不是大客车司机,一路载着教师去往目的地,而是“小客车”理论,明确目标,人人都是司机,通过不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沿途感受到不同的风景,交流的碰撞创造团队智慧。

洛阳市实验小学1954年成立,1992年拥有了第二个校区——地处同一个行政区,步行十分钟距离的洛浦校区,2004年随着洛阳新区的建设,有了第三个校区。随着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学校的管理也走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11年进入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时期,2017年托管分校——恒大分校开学,开始了建设一所新学校的历程。

集团化办学需要在实践中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办学体系,这个体系要始终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体系要围绕目标科学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个体系要围绕核心,立足课堂改革去构建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要确立学校的环境建设、形态建设、生态建设的基本定位。这个体系就是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办学文化内涵,就是办学结出的果子,从而收获的种子。

价值文化——种子的力量 

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提高办学水平,强调“标准引领、管理规范、内涵发展、富有特色”理念指导下的一校一案的学校发展。办学强调更加专业化的规划发展和办学体系,强调更加实事求是的对标研判和内涵特色,强调基于学生成长的课程引领与评价实施。给孩子创造公平的入学机会,公平的分班机会,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只有过程的公平,规范化办学,才能够办好每一所学校。目前,学校拥有凯东、洛浦、新区三个校区和一个恒大分校,横跨西工、洛龙、瀍河三个城市区,“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是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突出体验的主体参与和行为实践,品德培养、兴趣习惯养成,突出“快乐”的学习体验。以“立足传统文化、拥有国际视野”为主题文化,以构建人文校园、儿童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艺术校园和云端校园为主要特色,以建设基于圆心——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实践三个同心圆的开放性课程体系为实践内容。

在不同的校区打造不同校园文化。凯东校区主题为“根植河洛”,主要打造“七彩同乐会”的传统课程,洛浦主题为“国际视野”,主要打造“洛浦欢乐节”的国际课程,新区校区主题为“立足传统,面向世界”,主要打造“未来视窗”课程,恒大分校主题为“七彩体验,快乐人生”,主要打造“七彩体验课程”。每个校区不同的定位,在相同的校园文化体系架构下,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网络连接、交流学习、个案呈现,促进了校区之间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每五年一个发展规划,教代会每年一次对纲要的修订,针对理念、原则、主要内容等做准确分析和定位。2018年初,学校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纲要里,在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针对办学实践提出了八个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项目负责人总体协调推进,并做好不同校区的样本实施比对,刺激集团引领下的良性竞争机制。

课程体系——基因的传承

学校可以拥有无数孩子的无数个六年,而每一个孩子却只有唯一的六年,教育的不可复制性让实小人心存敬畏。立足现实着眼孩子未来,在行为认知的科学规律中,强化实践感知、品味体悟、印证实现的“体验”过程。如今,多数孩子表达能力优于倾听能力,分享意识优于质疑意识,问题发现优于问题解决,根据年级特点在低中高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六会”,即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探究,会发现,要实践。

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当中,把人的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不以一把尺子量孩子,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打造基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学校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洛阳市实验小学的快乐“6+”体验课程体系中,在五大领域的发展体系中衍生出了生活课程,健康、阅读、科学、艺术、社会和生活课程六大体系统领下的课程研发实施。按照课程纵向分类,每一类课程,还分为基础性、拓展性和探究性课程。

 快乐“6+”体验课程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于给孩子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构建了科学完整的基本框架体系。“+”代表了课程的开放性与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终将会带来新的变化。体系结合不同校区的不同主题文化定位,打造适合校区特色的课程模板,凯东校区处在洛阳的古城墙内的里坊区,打造的是“七彩同乐会”课程,洛浦的“欢乐街”课程,新区校区的“未来视窗”课程,恒大分校的“七彩体验数”课程都是在立足地域和软硬件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定位实践,扎实落实。

课程的打造是一所学校基于办学硬件和软件之下的研究和行动的过程,除了学科课程的研发实践,学校还研发了迎接新学期的温情“开学季”、四年级的孩子同过“十岁礼”,毕业前夕的感恩“毕业季”等微课程,一到六年级的24个体验课程基地让课堂从校内走向校外场景,三月“书法节”、四月“贸易节”等一些列的节日课程,行为习惯养成系统课程提出的口号是“一二三,四五六,一起挽手向前走”,“实小儿童礼”对学生集会、课堂教室、上下楼梯、校园游戏、进出校门等都有明确的声音控制和行为引导。

体验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到课堂的中央,快乐“6+”体验课程体系的实施,在关注孩子发展的同时,也更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课程的实施靠的是老师,理想的实现靠的是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课堂文化手册》、《校级课题研究制度》、《校本课程研发制度》等一些制度都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不同校区间推动着实践的落地。课程的规划和实施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规划是假设,实施才是现实,课程就是一所学校强大的基因,流淌在学校的血液之中,在实践的旅程中不断唤醒着种子的生命力,不断的印证和实践,去努力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的发展,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

课堂改革——土壤的优化

规划和实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划是设计,实施是行动,就像“想”和“做”一样,再完美的“想”,也需要“做”去实现。而改革就是这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行动落实,需要方法论去支撑,种下的种子,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翻耕,去优化土壤。 

改革首先从课堂实践开始,立足孩子的认知,把握好孩子的成长规律,突出自主学习体验,让孩子学会学习,需要在每一节课堂教学当中去实践落实。在教师的反复讨论和课堂印证中,学校逐渐形成了情境,质疑,探究,分享和拓展五个模块的体验式课堂模型。体验突出学生课前的问题引导,突出课堂体验分享,突出课后的学习反馈带来的变化。课前导学单、课中体验单和课后访谈单的出现,更加关注孩子的问题呈现,更加关注孩子的课堂感受,更加关注个性化课堂的研究性。不同的问题分享,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作业选择,老师们欣喜的看到了课堂的变化,带来的孩子变化。在不同的问卷调查和比对中,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好感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都有一定百分点的提高。

从一个班级到一个年级,再到一个校区,随着课堂改革的全面深入,逐渐形成的自主学习课堂文化,越来越需要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规范是基础,规范实施的基础上的的质疑和创新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课堂文化。课堂上教师规范设计教学方案,规范质疑、理答和评价方式,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陪伴行为、教师的板书和站位都有明确的建议和意见。

积极的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保障机制,学校的《课堂文化手册》、《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计划》、《校本课题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的研发制度》等等,针对不断创新而完善实践内容。体验式课堂,“一模三单”,“258”模式的教师梯队培养策略,“五小”课堂,基于项目的真实性学习,一路走来,学生、教师、学校都有了新的呈现模样。

改革有两个动力系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发动,力大无穷。而任何一项真正的改革,并不发生在领导者的口中,而是发生在实践者的手上,因为学校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分析与验证,教师和学生都在这样的一个分析当中不断验证自己,发展自己。

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是老师,老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好老师就是好课程。洛阳市实验小学的“2-5-8-10”教师培育工程中,通过目标驱动、标准打造、风格培养的方式,从教坛新秀到骨干教师,再到校级名师和校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立学科资源教室,收集学科资料,呈现学科研究内容。年级组,学科组,校区间针对学科研究项目学习,基于问题的梳理分析和问题解决,让教师进入到研究孩子、研究文本、研究课堂的全新工作状态。只有每一位老师都上好了每一节课,才是教育最真实的公平均衡发展。

标准引领:方法论落实

 教育部颁布的《校长专业标准》清晰的写着,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每一项都包括若干内容,都需要立足实践解决若干问题,而这些问题之间都有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联系。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六个方面88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把办学比喻成是一棵树木的完整成长的体系,那么,集团化办学就像是养育一片森林。除了科学的核心体系以外,需要对阳光水分土壤的辨析与把握,还需要培育专业的园丁团队,需要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勇于探索,拥有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去实践创新。

管理规范作为底线,激励作为原则,创新是动力,臻于完善中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基于项目流程的管理方式研究给了实小人强大的动力,在历经确定项目,提出问题,寻求根本解的方案探讨,交流呈现,项目建模以后的标准流程的总结反思中,实小人摸索出了一条高效率的办学之路。

管理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目标到策略,再到行动和评价,而在行动和评价的层面最需要行为的自觉,也就是问题解决的实践行为。这是彼得.圣吉先生系统思维的冰山模型,海面以上的部分是暴漏出来的冰山,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问题症状,海面以下的部分不易看到,也就是问题的根源。任何一个症状都出自问题的根源,症状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爆发,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首先遏制住症状,也就是找到“症状解”,又要深度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本解”。

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项目”,“治理”所强调的意义在于,任何一个举措都是来源于学校发展当中的问题思考,这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项目”,从中梳理确定基本理念和原则,建立行动指南,在行动中注重自我反思和评价,从而不断的完善。目标规划、理念规则、行动实践和反思评价,这四个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就是现代学校的“治理”体系。

项目的产生来自于发展中问题,项目的解决来自于团队对问题的分析梳理和数据的再加工,这是一个项目建模,从问题思考入手,设计任务驱动,研究策略、研究分析,最后用结果评论是否可用,即可验证模型的适合性。每一个项目都是对根本解的探索过程,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按照分工确定项目,实施标准化的规则流程去推进工作,明确分管职能,由项目团队按照基本要求,立足问题根本解决建立的项目体系,从而确定台账、规则、流程,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和推广,不断的优化解决问题和针对项目研究的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根源的目的。通过一定时段的行动和再加工的自我评价,按照项目建模的思想不断定位改进行动,从而达到项目的最优化方案,学校考核部门强调对项目的考核和再次审定。

 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加上优秀的人才储备,推动校区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并且已经在不断改进项目管理的方案,在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把项目建模,也就是流程作为行走的脚印记录下来。2015年学校出版《未来学校的治理体系》一书,清晰阐述了学校治理和学校形态的规划与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实践,我们拿出自己的案例,为了使提供给大家批评、指导,用以改进我们自己的行动。目前,我们也已经着手再版,用不断的梳理工作标准和流程,以提高团队的执行力。标准是集团化管理的手段,基于项目的流程管理,让更多的工作项目有制度,有章程,有规划,能实施,能反思,能总结。

集团化办学核心是价值文化统领,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作为基因传承,课堂改革实践创新中提升师生素养,学校治理需要在标准引领中逐渐走向管理规范,内涵发展,富有特色的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规范到制度,建设学校的良好环境,从标准到流程,打造学校的美丽新生态。建设一所新的学校,犹如种下一粒种子,这粒饱满而又生命力的种子来自于母体大树的果实,看着嫩芽在土壤中的破土而出,浇水施肥,精心呵护,等待着岁月让她长成参天大树。(作者:洛阳市实验小学校长李青青)


                

 

文章来源:洛阳市实验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