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实践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教育实践的哲学》研讨会与读书沙龙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9-01-18 16:07:47 | 来源:曾瑞鑫 | 作者:曾瑞鑫 | 责任编辑:

 2019年1月12日,《教育实践的哲学》研讨会与读书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基于实践立场的教育理论实践应用机制研究”项目咨询研讨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举办。受邀参加研讨会的主要专家有:原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耿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洪成文教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庆昌教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督导室王世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马健生和高益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张东娇教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聂延军副会长、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石邦宏院长、《教育科学研究》赵福江社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吕文妙常务副主编、《中小学管理》孙金鑫主编、曲阜师范大学徐瑞教授、河南大学魏宏聚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编辑部刘明堂主任、《中国教师报》采编中心康丽主任等。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兴举副编审主持。此外,参加研讨会与读书沙龙的还有项目组核心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校管理者30余人。

 

学术沙龙现场照片

《教育实践的哲学》一书于2018年10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基于实践立场的教育理论实践应用机制研究”项目的一项标志性先期成果,代表着整个项目对教育实践及其立场的理解。该书已入选2018年度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在研讨会与读书沙龙中,项目组负责人,《教育实践的哲学》一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副教授介绍了本书的成书背景与框架思路。《教育实践的哲学》一书源于“全面而不失核心细节”地深入把握教育实践的追求,以作为“精神修炼”的生活哲学观来加工处理对教育实践的已有认识理解,追求获得关于教育实践的“高位目光”与“普遍视野”,强调“用思想窥见教育实践世界的天光”。在这种定位中,该书展示了教育实践的“正确打开方式”,从教育实践、人性与利益、空间、时间、权力和影响力、策略等六个方面展示了对现实教育实践世界的哲学把握。作为洞察现实教育实践的哲学著作,《教育实践的哲学》一书的写作不拘泥于科学范式对客观性与标准化文字的强调,尝试以朴素、平实而又富有个性化的文字来表现对现实教育实践世界的思想性理解。

耿申研究员作为现场专家组组长汇总了专家们的意见和看法,表达了对《教育实践的哲学》一书主题、结构、文风和观点创新性的认可,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项目研究的希望和重要建议。

在研讨中,不少专家针对此书做出了个性化点评。洪成文教授认为此书主要触及了“不是所有教育理论都是苍白的”和“不是所有教育理论应用者都是聪明的”两个根本假设,建议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进行学术传播。刘庆昌教授特别指出了此书的朴素文风,认为这是一种根源于日常生活的思想沉淀。张东娇教授概括了此书的四个方面特点:总体特征是高、瘦、熟;冷静地思考了教育实践的世界;框架自洽而有节奏;文字平中见奇。王世元主任在强调已全面细读的基础上,认为整本书展现了对教育实践世界的“世界观”,内容有突破性,对实施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思想指导性。聂延军副会长、石邦宏院长、赵福江社长、徐瑞教授和魏宏聚教授都强调了此书作为学术书的可读性,对书中的整体观和独到性有更多感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洁老师作为提前阅读书稿的项目组成员,指出此书“文风冷厉、思想颠覆但深藏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对现实教育实践世界的思想还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宋继东校长特别谈到了阅读过程中的“既熟悉又陌生”感觉,对书中的事情很熟悉但思想观点又让人陌生,因此也很值得反复琢磨以作为老到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架。

在学术沙龙中,作者、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实践者围绕《教育实践的哲学》一书共同交流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克服教育实践者阅读教育学术书的难度、此书对升级教育实践工作者思维方式的价值等问题。作为对读书沙龙中问题的回应,作者余清臣以认真而又诙谐的方式拟定了“《教育实践的哲学》用户提示(教育管理者版)”(附后)。

 

文章来源:曾瑞鑫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