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乡市第八届校长论坛在育才小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04-03 10:41:51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责任编辑:

金声玉振,专家论道。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陈宝生部长关于减负的指示,深入研究减负的策略与方法,扎实做好减负工作,3月29日上午,由新乡市教育局主办、新乡市育才小学承办的第八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在育才小学明德校区成功举办。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树正、苏绍彬、刘建学、冯建等领导和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肖广军、王郁雯、茹国军等专家,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各县(市)区教体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基础教研室主任及中小学学校校长、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任等近500余人出席了论坛。

新乡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绍彬首先致开幕辞。他说,长期以来减负问题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此次校长论坛要从理论上探讨学生减负的新理念,从实践上探寻减负的新举措,为切实落实减负目标寻找新方法、新动力,用新理念、新举措指导全市教育减负工作,努力用高质量教育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育才小学校长李志刚做《为心灵减压为教育减负》的主题报告)

李校长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问题、家长和教师的呼声谈起,分析减负原因、困难和应对策略,围绕“减负定位、减负做法、减负思路、减负结果和减负体会”五方面汇报了育才小学的减负工作。近年来,育才小学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以“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让每一位家长收获满意的教育服务”为办学目标,着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高效课堂,坚持特色活动引领、多元育人,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走出了一条减负提质的新路子,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绩显著。

近几年,育才小学已快速发展为“一校五区”的教育集团化模式,每个校区在“减负”工作中各具特色,各校区主管副校长和负责人做专题报告。

育才小学副校长杨丽在《打造高效课堂切实减负增效》的报告中提道,育才小学以“强师资、重校本、抓高效”为切入点,以“教师高素质、课堂高效益”为抓手,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效益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学高质量,在全面育人、提升教育质量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结合。

副校长李丽丽的报告题目为《特色活动显个性减负增效助成长》,育才小学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家校共育为辅助,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孩子成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做到了“减负不减质,加‘趣’不加压”,从“促、管、载、带、助”五方面下功夫,推动减负工作优质高效开展。

育才小学明德校区王鹏校长则通过《做好教育加减法展现智慧创造力》的专题报告,与参会人员分享了明德校区“立足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足球名片、弘扬时代旋律”的实践经验,做好教育的加减法,用智慧创新教育形式,减负增效,深化改革,潜移默化将“德智体美劳”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育才小学丰华校区的杨慧校长介绍了丰华校区在“丰学广识,华育英才”的育人思路指导下,依据“小、时、近、趣、新”的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变学习观念,转化学习模式,使学习不再成为压力,让快乐围绕身边,深度契合了《乘“减负高效”之舟达“健康快乐”彼岸》的报告主旨。

河南省教师发展评估院执行院长、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办公室主任肖广军做专家点评。他对此次论坛的高水准、前瞻性给予高度评价,对育才小学减负工作的实效性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后校长论坛的形式和内容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博士、河南省教师发展评估院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郁雯介绍了当前台湾中小学的基本情况和减负的一些做法与尝试。她指出,教师素质的提升在减负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她的“跨领域学习、融合打通不同学科知识”、“多元评价”、“多元课程和多元作业”等观点引发了与会人员的深思。

新乡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学做大会总结:希望全市教育工作者要用理想信念点亮心灵之灯,每位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要正本清源,全面转变教育质量观,砥砺前行,拼搏进取,为新乡教育持续、科学、均衡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汗水。

第八届中小学校长论坛是全市中小学校长齐聚的一次盛会,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陈宝生部长有关减负指示的一次动员会。论坛聚焦减负,为全市中小学校长带来了减负新理念、新举措。论坛呼吁让教育回归初心,每所学校都能简简单单,安安静静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为确保此次校长论坛成功举办,育才小学各部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筹划,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井然的会场秩序、热情的服务接待,都给与会领导和嘉宾们留下美好印象。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