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让学习更真实,洛阳市实验小学课堂改革的学校立场

发布时间:2019-04-24 15:24:19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责任编辑: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中,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要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就需要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去培养人。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不是指遥远的若干年之后的教育,而是当下正在进行着的,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教育要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必将是真实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去伪存真,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新时代教育方式的变革,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落实在行动上。

学校的立场

2018年5月2日,北大120年校庆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师生娓娓道来。《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呼唤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是新时代重要的命题。从国家层面,已经把“培养什么人,为什么培养这样的人”阐释的十分清晰,高考制度在第一轮改革的基础上,也在尝试做着进一步的改革。学校教育担负着“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好全面发展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教育全新的使命感的驱动下,学校教育在课堂改革中应当有自己的定位和立场。

洛阳市实验小学“在体验中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基于地域实际办学状况,基于学生主体体验,基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育体系,有着课堂改革的学校立场。

一、基于现实,注重体验

学校教育要基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基于历史文化、理论制度、技术发展等现实状况,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有责任担当的人。学校把“立足传统文化,拥有国际视野”作为体验主题,基于“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传统文化,拥有国际视野'的主题文化的体验公园”的环境定位,基于“打造一所全面发展人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基于“做最好的自己”的教师发展目标,基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实际状况,在突出主体体验实践中逐渐实现“体验教育”的真谛。

培养有能力担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生,要有全面的能力能够迎接世界的风云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动,要充满着强大的学习力。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对于“全面发展”的解读,分为思想道德、学会学习、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生活本领五个方面。学校教育就不能够仅仅把教材当中教学任务,把知识获得和成绩提高当成唯一目标,一定要立足实际,充分给学生提供真实学习的资源和内容。学校教育不能只有理念没有行动,不能只有规划没有和评价,不能只有主导没有主体。一定要把“五个基于”作为坚定立场,一丝不苟的在实践验证中再实践。

学校要把打造开放的共享的学习体系作为学习的重要理念,把工厂车间、博物馆、农村等等都作为学习的场所和地方,把环境保护、全民阅读、运动健康理念等当前面临的社会发展主要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把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能力去全面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洛阳市实验小学的体验教育符合教育需求和规律,需要在新时代,新教育的背景下,更生动贴近生活,更深入关注社会,更全面发展能力,创新教育方式,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把培养怎样的人这一个目标,通过教师素养的提升,落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

二、基于问题,鼓励质疑

推进“体验式课堂”改革之初,我们为了更全面的弄清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了解课堂教学的学生角度,曾经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课堂中,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学习?”统计结果显示87.5﹪的孩子喜欢从提出问题开始新课,并且是自己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基于问题,强调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学创设请假,和孩子一起寻找一个学习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学会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并在分析中发现新的问题,达成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才能够发现一个好的问题,什么是一个好的问题,至关重要。儿童时期,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从生动的情景当中去质疑。一个好的问题,要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激发孩子深层的思考和探究,能够获得开放的答案。

一个好的问题时引起孩子关注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来自于生活的现实情境,一个好的问题从孩子的动手实践开始,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开放的,没有标准的答案,一个好的问题是能够引起孩子争辩和思考的,一个好的问题是学习动机激发的根本,是孩子好奇心的起源。从问题入手的学习,目标明确,孩子们可以围绕任务驱动设计规划,完成步骤,思考验证,总结归纳,并且通过交流来达到共享成果和共同成长。

三、基于探究,科学思辨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如何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用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要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要慢慢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教育“慢”的旅程里体会到学习的美好。

教师要带领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的知识背景文化和学习内容,教会学生查找资料、抽取有效信息、质疑思辨、分享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类比中学会思辨、学会实践、学会获得科学认知,就要在基于“探究”的课堂里,学会创新课堂内容,作业形式,更包括利用好信息化的软件和设备。

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的课,很多人喜欢听。陈教授的课用了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也是更接受的方式,那就是她很少灌输和给出意见主张,而是更开放的思维模式去教授。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看法。她却用博览群书,遍访全世界的眼光,给出学生不同的解读,留下思考的空间。

基于探究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善于学习和创新,与新时代同一个律动节奏,做“有理念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基于探究的课堂,要有教师的博学作为底气,懂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全面科学的思辨。教师的渊博知识来自于勤于学习,善于阅读,理性思考。梳理写作是一种理性思考和表达,促进教师的创新,做好学校故事记录是一名教师应有的素养,带头推动全民阅读,让学校散发书香,让教室成为读书的好地方。

四、基于表达,懂得分享

表达是人立足社会所需的重要能力。如何表达?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和语言文字表达?如何能够生动准确表达?有表达才有思考和梳理,才有思辨的思维,才有懂得分享交流的乐趣和价值。

 

 

学校开设的读书故事分享,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课程,就是基于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分享需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和阅读阶段,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尤其是辩论赛,孩子们的表达完全基于不同观点的准确表达,从针锋相对中懂得思辨哲学。

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归纳、梳理和演绎,好的表达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的感悟,以及具体问题的规律抽象,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洛阳市实验小学凯旋校区的李钧博同学如今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读一年级的时候,拿过一个国家级的创新发明。他在“二十以内退位减法”里,从17-9、13-8、12-9、14-7的十进制的计算方法中,发现规律,总结出“设一个20以内的十位数为AB,其中A=1,0<=B<=9,对于任意个位数C,其中0<=C<=9,如果B<=C,AB-C=A-(B-C)。”从口头描述到文字、字母和符号的抽象总结,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表达包括口头的,文字的,作品呈现的,表达的载体可以有很多,可以单独,也可以群体,更可以分角色互动,一部剧幕,一段视频,一段文字,一次演讲,都是不同主题的表达。表达是分享的前提,更是体现语言整理价值的重要形式。

五、基于创造,学会创新

创造的动机来自现实情境和问题驱动。创造的方法来自观察、类比、验证、分析、归纳、拓展,最后要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形成一个作品。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创造后的感悟是激发创新和对事物保持好奇心的内心体验。

创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拥有智慧和理性,能够懂得真谛主题的学习和分享,向他人学习或者书本网络学习,能够坚持不懈的在尝试、否定、排除,选择中再次尝试新的方法,对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逆商都是非常的有效的。

学校要少留书面作业,把一些实际问题解决的知识讲授,还原到生活中的情景设置,做好问题驱动,让孩子带着问题去体验。

教一年级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老师设置的学习项目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学生在家长协助下自行购物,消费总额限定50元,要求学生自行记录购买商品的名称和价格,先估算再付款。结果发现很多孩子结账的时候超过了限定金额。于是教师就逐一增加了一个个累加条件,要求学生购买的种类尽可能的多;要求家长只能够陪同关注,不能够帮忙拿东西;要求这次购物主要是为了一次“家庭一日游”做准备。

当老师一一呈现项目要求的时候,每一个要求的设计目标都指向更深度的学习,比如限定金额指向理财意识,要求种类指向全面选择,家长不帮着拿东西指向考虑物品的重量,购物的目标指向为家庭中每一个人考虑。在这些条件的限定下,孩子们在挫折成功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全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是基于创造的项目学习的主要目的。

真实的学习一定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是注重体验,基于创造的,培养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潜下心来,摒弃教育的功利心,不急不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和使命,让教育慢下来。

据分析,当一个人在路上走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他突然回想起什么事情,就会机械地放慢脚步。反之,如果他想要忘记刚刚碰到的坏事儿,就会不知不觉地加快走路的步伐,仿佛要快快躲开在时间上还离他很近的东西。研究表明,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

人生只有一次,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段经历,每个人都要用一生去学习。而学校教育的功能不是教师教会多少,而是学生学会什么,是没有了成人的庇佑,孩子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