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弘文教育携手京师智诚 共话核心素养大课题

发布时间:2019-08-19 15:02:09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责任编辑:

2019年7月15日到19日,滑县弘文教育集团丁学师校长带领20名教师赴京参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开发建设高级研修班》培训,弘文教育人在这次机会难得的培训中深受鼓舞、收获满满。

老师们先后聆听了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副校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养对象、国培专家董彦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小学国际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湖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特级教师郭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郝朝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教授关门弟子、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吴晗清等知名专家的报告。

培训期间,老师们利用晚上和其他休息时间,结合专家们讲座,分组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说心得,话体会,畅谈感悟,碰撞思想。

在听了董彦旭校长和刘飞校长的报告后,老师们围绕“核心素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他们认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都应提倡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既有文化奠定的基础,也能合作参与创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锻炼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等等,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未来还有待于老师们去学习和探究,只有在学习中进步,才能在进步中成长。

听了郝朝阳校长的讲座,大家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三种关系”深有感触。

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教与学,关系网也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家校合作是永久的话题,也是学校的重要目标。针对如何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家与校”这三种关系,大家见仁见智,畅所欲言。大家普遍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核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处理好课堂关系外,也一定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喜欢我,让孩子信任老师,亲近老师,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拉进师生的距离,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教与学恰如花与叶,学生为主,教师作衬。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转变,已经证实学生身上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与引导,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当然这对教师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看重学生,尊重学生,也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敬佩老师,才能让教与学中的师生关系更轻松、更民主、更融洽。

 郭锋校长的报告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华实验学校的十二幅连环画、十二个杰出人物、英华警告挂板,这些文案文字……处处彰显了深厚的传统的文化底蕴,同时每种设计也注入自己独特的意义和精神源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位孩子——校园处处育文化。以英华十二品质为载体,通过剪纸艺术形式,包含易经中的做人智慧。英华学校的庭院设置、浮雕设计,并将英华文化融入英华的童谣和心经课程。通过全校师生的学习解读,达到育人于无形的目的,正如郭锋校长所说的“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吴晗清教授和张义宝老师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课程建设的理念、框架和发展。在他们激情诙谐幽默并富有禅意的报告中,时时渗透着顺应天时、事在人为的智慧。正如他们所说,只要我们做事极度专业,做人极度温暖,终将不会辜负人生的这场缘分和修行,也将会在核心素养的这条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轻松,越来越幸福!

做人极度温暖,做事极度专业。吴晗清教授的这句话,大家记忆犹新。为人师者,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要爱护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心智,三者缺一不可。吴教授把人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而小学教师处于陪伴孩子的第四阶段“6~12岁——培养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这个阶段,最忌讳拿孩子的弱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作比较,言语要多鼓励,多肯定。这也让老师们不由地深思并反思,平时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有无伤害到孩子?转换一下思维和态度,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正像吴晗清教授所言:激励产生奇迹。

在围绕课程开发的讨论中,老师们认为课程开发是为师生创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跑道,更好地助力师生奔跑,课程开发致力于人的发展,保护孩子的天性,解放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性:会看,能听,善说。让教师人性的光辉在教学生涯中得到最大彰显,让教师的个人生活丰富,教育生活充实,全面落实师生的核心素养。课程开发打通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通道,关注的是立体的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增加学生的生命长度,增强学生的生命亮度,延展学生的生命宽度,做有责任担当能实践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课程开发给学生铺就了一条学会学习的路,敲响了科学精神的钟,搭建了健康生活的桥,描绘了责任担当的画,开启了实践创新的窗,让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质,学生有特长。让老师通过努力,通过课程领悟,将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当中,使开发的课程成为完善的课程、有经验的课程,无限接近理想的课程。课程开发是大势所趋,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有责任担当、能实践创新、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能学会学习、会健康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二是为了适应当下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发展的个性化,人才的多元化,内容的综合化,社会的学习化等,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三,课程开发是师生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当下从关注分数的应试教育到关注人的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途径。通过对课程开发的系统学习,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解放了他们的思想,对课程的开发途径有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全面了解,对课程的认识由国内到国际,由理论到实践有了初步的体会,收获颇丰,为今后的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进行了方法论的指导,有现实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