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立足体育强区足球引领 促进北关教育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0-01-20 09:46:14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张丽娟 林广清 | 责任编辑:

一、新思路引领,构筑体育工作新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说:“体育强则中国强,少年强则中国强”。北关区教育局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区教育改革转型升级的排头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足球及中国足球发展的殷切希望,围绕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依据,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稳定语数英、强化体音美、刚性化开设综合实践课,加强以德育人,高度关注习惯养成”的工作目标,把学校体育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强化体育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出台了《北关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检查评估细则》,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大格局,确保了在校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建立完善了校园足球训练体系,按照“足球是教育,足球是文化,足球是生活”的理念,形成了班班有球队,月月有比赛,每一位学生都能踢足球,能够有机会参加足球比赛的浓厚氛围。

二、多渠道拓宽,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校园足球运动蓬勃开展的基础,扎扎实实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执教水平一贯是北关区教育局践行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为此连续三年面向全国招聘60余名体育教师,特别是在2019年为发展校园足球运动首次定向设置了足球教师岗位,充实了足球教师队伍,确保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业足球教师,新鲜血液的注入有力地保障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坚持运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与学习模式,加大了校园足球师资力量培训,积极争取名额让足球专业教师参加“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鼓励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外出考察学习。积极开发足球相关培训教材,开展全区足球专兼职教师轮训,着力提升现有足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会同市体育局、市足球协会对北关区足球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进行专业化等级认定,目前已有2所学校先后赴韩国大邱市进行足球文化交流。

再次,强强联合,嫁接优势。与北京华奥足球俱乐部展开合作,联合开展培训、赛事等活动。2019年11月成功举办了“首届豫冀青少年校园足球高峰论坛”,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河南省安阳市直属中小学、各县区50余所学校领导和教练员参加了本次会议,西班牙籍欧足联A级教练员安东尼奥对中西方青少年足球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让现场教练员了解了欧洲足球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创建全国足球试点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该区有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2名,D级教练员10余名,各类校园足球管理人员和裁判员30余名。

三、加强设施建设,保障校园足球活动开展

北关区教育局始终把校园足球工作列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建立了三处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每个基地配有7人制足球场,同时为缓解足球场地不足,无法满足校校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等问题,区教育局积极多方协调、筹措资金5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足球场20余块,其中新建设的翰林小学、中华园小学、建邺城小学都配备了标准的9人制场地。自由路小学、胜利路小学、安阳桥小学的7人球场已经改扩建完成,未来将建设一校一园一块足球场,并已纳入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中。

四、丰富载体,增强足球发展活力

为了营造良好氛围,丰富足球内涵,助推足球体育发展,北关区每年举办“区长杯足球赛”“全国华奥杯足球邀请赛”“足球文化节”等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校校(园)开展足球文化节和“校长(园)杯足球赛”,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比赛。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文化节”活动,包含以足球为主题的手工工艺品制作、漫画系列制作等有关足球的文化,使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学生均能够参与到足球文化节活动中,让广大学生在文化节中充分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普及了足球运动在校园中的广泛开展,同时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勤学好练的学习习惯。

每年的“区长杯足球赛”保持全市规模最大、参赛队伍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校园足球赛事,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华奥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班级足球联赛和校际足球联赛”等赛事,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竞技平台,在竞赛中锤炼了学生坚忍不拔、勇往向前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同时涌现出不少有足球天赋、潜质的优秀队员,先后有胜利路小学2人被广州恒大俱乐部选中,安阳桥1人被秦皇岛中国足球学校录取,多名足球运动员入选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U12梯队等。

健美的体魄是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是实现北关区教育强区目标的必然追求。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教育局)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