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0-03-05 14:20:30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班建武 | 责任编辑: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当前,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的劳动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40年带来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空前丰富,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日益增多。这一切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使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劳动形态的变化、社会劳动价值观的改变以及青少年学生劳动实践的缺乏等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本文立足于新的社会劳动形态和时代特点,从立场、内容、功能、实践等层面,阐发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

从形式到实质:劳动教育的新立场 

立场反映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不同的立场将会深刻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判断。因此,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需要明晰其基本立场。而劳动教育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劳动与教育的关系。考察劳动教育的立场,需要对劳动与教育的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教育与劳动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误区。比如,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在当时被简单等同于劳动,导致劳动有余而教育不足,在很多时候劳动教育演变成为“劳动”而“劳动”,教育在无形中被劳动取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聚焦在“体力劳动”技能和品质的习得上,使得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窄化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这样一种认识将“脑力劳动”作为“体力劳动”的对立面加以批判,从而在很大程度造成了对劳动的片面理解。这实际上是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产生了误判。

实际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前提是二者的分离。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这两个独立过程以现代科学为结合点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状态。”这需要我们更多地在“实质”的立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即在将教育和生产劳动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这个中介,内在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劳动教育中,既要重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也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

生产与消费相统一: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从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质”结合的立场去审视劳动教育,必然会带来劳动教育内容上的根本性变革。可以说,立场的转变首先就体现在内容的革新之上。

在过去,劳动教育承担着重要的生产者培训工作,因而其内容基本上是生产性和技术性的,注重的是具体的劳动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是,这种技术性、生产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遭遇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劳动形态的持续全面变革势必要求学校劳动教育树立一种发展的内容观。当前,诸如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劳动的不断涌现,正日益挑战着过去所建构的劳动形态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就其形态而言,呈现出多样化的叠加形态,生产与技术、知识与价值、信息与文化、时间与空间等劳动要件的耦合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必须秉持一种发展的内容观。一方面,重视社会劳动形态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应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重在劳动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育而不是具体生产技术的教授,使学生能以健全的心态在飞速发展的劳动形态中“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劳动与消费一体两面的关系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重视消费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在作为生产的劳动,更要关注作为消费的劳动。当前,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因此,生产与消费本就是一个完整劳动链条得以有效运转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消费是人类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不能正确认识消费,就很难认识到生产的价值和意义。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符号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的缺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的本质及内涵,培养其有节制的理性消费,将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从工具到存在: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劳动教育立场的转变、内容的扩展,必然会引起劳动教育结构的变革,而这又势必会引发劳动教育功能全面而深刻的改变。过去的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其基本价值在于工具性的谋生手段,而当代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人最重要的存在方式。

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更多的是被劳动所奴役,此时的劳动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劳动形态的急剧变迁,劳动自身的存在性价值将会日益凸显。也就是说,劳动以及劳动教育虽然之于个体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但是,劳动在使个人自我价值实现,获得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等存在性功能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能够确保人获得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而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获得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人自我存在的本质力量需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自我创造,自我生成才能确证自我存在的理由。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本质力量对象化之后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获得。

其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在丰富人的关系属性方面有所作为。人生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关系的丰富程度。因此,在劳动中,既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也有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的和谐共生关系。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最终必然落实到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上。自我价值感的获得、关系丰富性的重构本质上指向的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达成。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然倡导一种基于劳动基础之上的现代审美人格的培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从单一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实践

劳动教育立场的转变、内容的扩充、功能的改造实际上预示着劳动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要求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完整地将不同劳动形态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劳动教育课程化,确保劳动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学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在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懂得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理解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懂得“按劳分配”是一种正义的社会分配原则,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锻炼,更是一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第三,构建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难以承载新时期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当代劳动教育必须走向整合性的实践路径,以实现劳动教育在课程、活动等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劳动教育要把直接劳动教育和间接劳动教育、学科劳动教育和活动劳动教育、个人劳动教育和集体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和校外劳动教育多形态劳动教育充分融合,重视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构建起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第四,构建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在所有生产要素中,生产力的变革是最活跃的,而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带来劳动形态的改变。因此,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劳动形态的不断更迭也成为当下社会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高度关注劳动形态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开放性的劳动教育,一方面体现为根据劳动形态的不断更新换代,自觉扩充其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根据教育内容的转变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于前者而言,当前教育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以及自觉将消费教育、闲暇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范畴。对于后者来说,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劳作式的劳动教育方式,更要重视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劳动教育,从而构建起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作者班建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