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学教材 读经典 写融文

发布时间:2020-05-06 14:11:07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张贵栓 | 责任编辑: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道理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在大量阅读的今天,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早已把教材抛到一边,在所有的展示活动中,安排的内容完全与教材脱钩。在一些国家级的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更看不到教材的身影。甚至有的名师一节同样的课不知在全国各地讲了多少遍,就连刚刚修订的部编版教材也遭遇了冷落。

一、学好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异味成了“教材非是个例子”。教材是怎么来的?2011年修订出版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谓的“课标”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可以说是一个保底的标准。而教材是落实课标的一个载体,只有课标,没有教材,那课标就是一纸空文。所以,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首先是按照学段要求编排的,其次才是按照单元形式编排的。这样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而教学环节则是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

就单独阅读教学而言,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关键还是要解读教材的“例子”作用。学生可以得言、得意、得法。

实现课内大量阅读,教材的例子作用确实非常重要。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学生在得言、得意、得法基础之上,还可以链接阅读同类的文章,形成类阅读,进行探究性学习,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

目前,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是在教课程,而不是在教教材。这样,可以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因此,教材必须学好。

二、读好经典

学好教材,照样可以读好经典。因为,教材中也有经典之作。据了解,2019年部编版教材小学1-6年级古诗词有原来的69首增加到128首,这些诗词可以称之为经典。

资料表明:经典,其中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比如,五十年代经典歌曲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歌曲。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

关于经典,近年来,教育部推荐有经典书目、经典诗词、经典名著等。有关经典阅读,我也做过一些调研,目前,小学阶段阅读经典,大都还是处在诗词之类,而且是古代诗词类。有一些学校的观点,想当然,把所有的古代诗词都称之为经典诗词,而且在学校让学生与古人“见面”,大量背诵。结果发现,古代诗词中有些从来就不被称之为“经典”,有些还是负面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其次是用润泽心灵的方式来阅读。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为人文经典,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经典的。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阅读经典首先是润泽心灵。   

王立群读《孟子》时说过,经典常常不是读懂的,而是在实践的共鸣中感悟的;经典不能赐予你直接需要的东西,而是指引你行走的方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经典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变为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和工作能力。

一言以蔽之,古代的、文言文的不一定全是经典,在市场读物繁多的情况下,我们让学生阅读经典,内容需要认真筛选,慎重选择,不能拿来主义。

三、写好融文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小学生阅读经典,一是积累,二是运用。二者需要一个过程。我赞成不懂的经典就可以积累起来这种观点,我更赞成孩子阅读了经典就可以运用的观点。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词叫“引经据典”。

这里有一个例子。在一个读书的家庭里,孩子上幼儿园,爸爸每天都让其背诵古诗词,日积月累。一天早晨,爸爸起床后,做清晨梳洗,拿着剃须刀,在自己的脸上不停地刮胡子。突然,儿子跑过来,搂着爸爸的双腿,仰着脸对爸爸说:“爸,你不要刮胡子了。”爸爸问:“为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爸爸开怀大笑。

阅读经典,幼儿园就开始了,小学更是如此。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加以积累,活学活用。

(一)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要坚持写融日记

日记当然有日记的格式,写日记坚持使用日记的格式。坚持写,学生就掌握了写日记的方法。关键是第一学段学生在坚持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充实日记的内容,包括一些积累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等。坚持积累优美词语,可以立竿见影。还可以形成系列性的积累,到了中高学段也有所体现,学生就会发现,优美词语原来是可以长期积累的。部编版三年级教材《火烧云》一文就安排了这样的思考题:“读读下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二)小学第二学段,学生要坚持写读书笔记

多种多样的读书笔记就形成了融读书笔记。

1.摘要式读书笔记。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

2.评注式读书笔记。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3.补充原文读书笔记。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4.心得式读书笔记。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 

5.综合读书笔记。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三)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要写出一部作品

以小说为例,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构成了融文。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写小说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人教版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摔跤”“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本。

设计故事情节是小说的关键因素,故事情节精彩,读者才有兴趣读下去。小学阶段即使纪实性的文章也是写人叙事的。从纪实到小说是文学加工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第三学段、第四学段体现的则是“联想与想象”,为学生写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写作基础。

一部小说是有一篇篇文章连续构成的,一件件事情构成小说的故事性,每一件事情都有发展顺序,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起因、经过、结果等,还有顺叙、倒叙等。

比如,教材中的小小说《桥》,作者将老支书、老太太、青年小伙之间的关系巧设成谜面,成为了故事情节的关键,设置成了一个悬念。整个小说过程的变化,最终是悬念落地,谜底解密。

这样,谜面就成为这篇小小说的看点,对读者是谜面,但对作者不是,作者要做的就是怎么把谜底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带给读者,可以安排伏笔,可以起承转合,可以有反转,可以设置悬念等。

如果是融日记,既有内容,又可巩固知识;如果是融读书笔记,既有优美词句,又是阅读感悟;如果是小说,内容那就更具融合性了。

(作者系河南省林州市教研室张贵栓)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