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学年第一课,垂杨柳中心小学敲响“家校钟声”

发布时间:2020-09-07 09:39:48 | 来源:现代教育报 | 作者:郑祖伟 钟亚利 | 责任编辑:

面对新时代,身处后疫情期,教育愈发需要家校联动与协同,如何促进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家校之间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时代之问,更是成长之问。为了更好地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力量,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2020年8月29日下午,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朝阳区教委共同主办,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承办的“疫情背景下学校如何履行指导家庭教育的使命暨北京市中小学协同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杨柳书院召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吴安春,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北京市朝阳教委督导室副主任陈先豹,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北京中学东坝校区执行校长刘乃忠,中国社会出版社副社长、学生家长代表李浩以及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校长、书记等各界人士代表50余名参与会议。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中心主任兼北京德育研究会副会长谢春风主持会议。会议同时通过“创先泰克”线上直播。

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家校钟声》作者钟亚利作了题为“疫情背景下学校如何履行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神圣使命”主题发言。钟亚利校长首先介绍学校前期的在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构建的实践做法,并重点为大家介绍了在撰写《家校钟声》过程中的初心与感悟。她表示,疫情期间,她发现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且放大了当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居家学习阶段所反应出来的学生教育问题集中暴露出家庭应急应对能力、生活方式把控能力、家庭关系相处能力、家庭时间管理能力、孩子学习陪伴能力、家庭情绪调试能力的普遍不足。疫情下,家庭教育进一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全社会对“学校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教育人对于这一非传统意义上的职责,必须进一步从自发上升到自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必须进一步驶入快车道。

对此,钟亚利校长发出加强“家校共育”,寻找家校最大同心圆做好立德树人教育的倡议。钟亚利校长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嘉宾的深切共鸣。

钟亚利校长,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北京中学东坝校区执行校长刘乃忠,中国社会出版社副社长、学生家长代表李浩等与会嘉宾,在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中心主任谢春风研究员的带领下共同对“自觉履行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神圣使命”的话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才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之策。

沙龙结束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所长、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吴安春,原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以及北京市朝阳教委副主任陈先豹分别点评并讲话。

在研讨会现场,钟亚利校长的著作《家校钟声》亮相,该书用五章、21个典型案例,分享教育成果经验,将反思变成机制。

近年来,以毒操场、校园欺凌、食品安全等典型事件为代表的家校矛盾或危机事件屡见报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钟亚利积极探寻“危机”背后的社会本源问题,总结和分享应对“危机”成功做法和经验,把“危机”当作契机,引导干部、教师、家长、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家校钟声》一书二十三万多字,分为意外伤害篇、家校矛盾篇、家庭教育篇、公共安全篇、特殊学生篇等五个部分,共有21个典型的教育案例,包含意外伤害的司法诉求和伤害赔付,家校矛盾的“腹背受敌”、“幺蛾子”和“被纸张划伤”,家庭教育的“孩子解围”、“报班焦虑”和“校园碰瓷”,公共安全的“流感事件”、“罢课风波”,特殊学生的“花开有声”、“熊孩子画展”和“欺凌现校园”等等,既有亲历者的娓娓述说、管理者的复盘研判、审视者的理性反思,也有跨领域、多视角的“他者”换位思考。(文/郑祖伟)

 

新学年敲响《家校钟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家庭教育“四个一”的阐述,深刻诠释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任务,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6年前,我曾提出:既教育学生又帮助他们的家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当好家庭教育的参谋;家庭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给予规范和强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这是我16年一线教师工作心得,也是我之后思考和实践的逻辑起点。

疫情以来,我们引导家长从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信息筛选能力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入手,参与孩子的居家学习,在注重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保持高质量亲子陪伴,塑造正确的家庭价值观。疫情期间的工作效果,是对我们追求“全员育人,家校共育”一次很好的检验。

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木桶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造就合格的父母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绕不开、躲不掉的一个坎,是现代学校管理、教师共育能力,面临的新挑战。

因此,学校还需要一类课程:引导集体反思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家庭是教育的源点、学校是社会的始发站,学校与家庭,两个空间一条主线,都是育人。家长是培养孩子,学校是培养接班人,目标一致,但因为校园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教育理念冲突等引发的家校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消除的“家校共育”短板。

一方面,当家长的期盼和学校的期许不同步、不共振,造成了误解、产生了矛盾,我们要敢于直面问题,把握每一次处理问题过程中锻炼队伍、引导家长、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契机,也是提高家校共育水平的有效策略。

另一方面,学校要敢于担当,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善于敢于出面,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方向发声,避免误传误导,甚至让别有用心的人做文章,是新媒体时代学校管理不可回避的难点。

垂杨柳中心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出版了《家校钟声》,用五章、21个典型案例,分享教育成果经验,将反思变成机制。希望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播下集体反思的火种,引发大家积极探寻“危机”背后的社会本源问题,如同获得集体免疫,全面、全员提升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本领。

怎样实现家校合作、互育共治,怎样促进师生家长的沟通理解、心心相通?书中给出的回答是:“最终,所有问题解决都基于信任,信任是金,家长要信任老师、老师也要信任家长,家长和老师都要相信孩子,相信未来。”

(作者钟亚利,系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