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后疫情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班级管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与校园安全线上培训体会(续)

发布时间:2020-09-10 09:04:18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责任编辑:

编者按:7月20日至8月13日,北京开放大学培训学院联合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共同举办后疫情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班级管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与校园安全线上培训。培训以“线上直播+互动交流”的方式举行。专家云集,名师汇聚,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为参训教师指点迷津。全国中小学校的参训老师认真聆听、提问交流、发表感悟,在头脑风暴中深入学习探讨。培训结束后,他们纷纷写下各自的所思所想所悟。本网分期发布,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种下教育的种子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班主任这个岗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我来说,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专家们所阐述的教育观点,列举了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朴素真挚,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新的班主任工作理念,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

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的重要。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班主任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

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想当好班主任,就必须努力学习,树立自身形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班主任不仅要具有很多的学科知识,而且知识面要广,还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要讲究艺术性。学会巧妙地使用表扬和批评;严慈相济,爱是法宝。

高度重视与家长沟通的作用。要把家长争取过来,使家长与老师站在同一战线上,形成合力来教育学生。

此次培训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到教育法律和校园安全,各位授课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该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使我感受到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任丘附属学校  张丽娜)

班级管理之我见

学校在这个暑假为班主任安排了关于“后疫情时代班级管理”的网络培训,为期四天,四位授课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教育盛宴。

一、班级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设策略

培训的第一天,赵福江主任为我们讲述了疫情过后怎么建设班级,会出现哪些问题,给予我们许多好的办法,值得学习。首先,疫情带给学校育人工作巨大的冲击,比如,学习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变革,班级样态的变革,管理方式的变革,等等。同时这些变革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反思在班级管理、学生发展、沟通协调方面如何去做。其次,疫情背景下班级建设的策略。第一,虚拟班级建设。第二,文化建设是虚拟建设的“魂”,体现在班级文化发挥对家庭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作用,家庭文化建设是虚拟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是虚拟班级文化建设的榜样示范力量。第三,理念要正确、理解要准确、表达要清晰。第四,虚拟班级开展以家庭为单位,家长就成了孩子的“老师”,有些家长付出多,孩子开学时能跟上老师的脚步,基础相对好一些。最后,在这个虚拟的班级中,家长、老师和学校的配合,才能创造出教育最大的财富。

二、小学阶段家校沟通

李红延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小学阶段怎么与家长进行沟通。首先,相生。一个好的班级就是好的生态系统。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了。令教师头疼的孩子本身不是这样,而是家庭,作为一名好老师,要有包容心态,即对家庭的包容和家长的包容。孩子不是白纸,他都带着曾经的过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告诉家长孩子在校表现,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等,不是孩子“坏”,是教育没到位。其次,相宜。给孩子最舒适的教育。情绪ABC理论,道出了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因为何种负性事件,错误认知是什么。搞清楚源头,教育才得当。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阵地,每一位家长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作为父母,不应该把得高分拿第一放在培养孩子的首位,而应更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人格塑造、情商培养、谋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孩子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快乐的性格,这才是教育回归生活的真正意义,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后,找到认知的节点,要让学生知道纪律的重要性,既然在学校班级里学习就要有严格的纪律,当然班长更“难当”,全班孩子都在监督班长,班长要监督许多孩子,自己必须以身作则遵守纪律才能带领其他孩子遵守。

三、建立班主任思维

林志超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后疫情时代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思维建立。班级的主人是学生,而班主任是班级的“芯片”核心部分,要想让“芯片”优质发展,班主任的思维就要与时俱进。首先要和学生一起规划班级的发展目标。活动上“凡赛必争”,纪律上“老师喜欢”,学习上“力争前三”。并告诉孩子松懈时,重温当时的约定;困难时,提醒“不忘初心”!给班级一个发展目标,有一个明亮的远方,激励班级学生一起努力。其次,班级公约充分考虑班级实际。班级规范制定是一个慢慢完善的过程,需遵守学生道德形成“由己及他”的规律,要随学生能力提高而不断调整。但每次只增添内容不宜太多,且需要有大部分同学完成的情况下,再增添下一条。班级的事务管理要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人尽其用,因才施能;第二自认为很行;第三激励学生做事。

四、对学生的爱

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是呀,桂老师深深爱着她的学生,这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都会让孩子无形之中与我们亲近,从而感受到我爱他们。成功的教育就是对孩子的理解、宽容和发自内心的爱,我知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爱上别人的孩子则是一种神圣。

通过四天的培训,我深知,在后疫情时代,班主任要“披上战甲”,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  刘姗)

 


班主任工作需要技巧和耐心

我有幸参加了后疫情时代班级管理的培训,聆听了四位授课老师独特的见解。在他们的讲解中,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离不开班主任的精心工作,正如林志超教授所讲的“班主任的思维起点,往往决定一个班级的终点”。可见,班主任的思维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接手一个班级时对学生要有要求,即在活动上“凡是必争”,在纪律上“老师喜欢”,在学习上“力争前三”。只有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向前的动力;当学生有松懈时,重温当时的约定;困难时,提醒学生“不忘初心”。这样,一个班级才能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学习状态。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更是一个学生知心朋友。正如桂老师讲到的,每天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你爱你的学生了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在这些细微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到一个班主任的细心和付出。也许我们都会去爱学生,甚至觉得比爱自己的孩子都用心,可就是学生和家长不领情。从桂老师的64顶小红帽中,我们也许会有感悟,我们的爱学生体会到了吗?爱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才是真正的爱学生。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听学生说了什么,更要用心去观察学生做了什么,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发现,去寻找,找出事情的源头,才能够完美地解决。

在后疫情时代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家中学习和生活,也许我们觉得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指导就可以了,班主任就可以对学生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其实是错的。在疫情期间,我们就变成了一个虚拟的班级,班主任每天的日常管理不可或缺。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去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孩子在学习上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与学生和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相生、相宜、相得益彰的融洽关系,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很好的成长。

(河北省涉县龙南小学  牛国瑞)

 

关于情绪的两个误解

培训中,李迪老师的《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讲座中提到的对于情绪的两个误解,非常值得注意。

第一个误解:情绪是有好坏之分的,比如快乐是好情绪,悲伤愤怒等式坏情绪,这个是不对的。

讲座中提到电影《头脑特工队》中有5个人物:怕怕,怒怒,乐乐,厌厌,忧忧,这五个人物实际上是代表的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5种情绪。这五种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乐,很容易理解,能够让人身心愉悦,精神舒畅,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种情绪,同时其他四种情绪也都有各自的角色和作用。怕——保护安全,正是因为怕的这种情绪,才让个人在进行一些活动时能够更加谨慎,能够更好的规避一些安全隐患。怒——是一种武器,如果不发怒,一个国家就没有武器,被其他国家欺负。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发怒,对方不知道你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就会一直持续试探,在试探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伴随着委屈和妥协。忧——同理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忧的情绪,就无法对其他人的遭遇有同理心,更不用说感同身受了。如果缺少同理心,就容易发生一些暴力事件,危害社会。厌——保持谨慎坦度,保护受毒害。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情绪,因为厌往往是本能保护的一种反应,比如,生物学上讲到,生物具有趋利避害的机制,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让身体产生本能的抗拒和讨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因此,这五种情绪并无优劣之分,都是缺一不可的。

第二个误解:管理情绪就是压抑和控制不良情绪

人类有三个大脑,原始脑负责生存,情绪脑,负责情绪及其表达,理性脑,负责智力问题。遇到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需要学会按下暂停键,进行四个步骤:接纳、觉察、暂停、表达。表达的主要目的是让情绪流动起来,说出你的感受,写出来文章,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画出你的感受,唱出来或者通过运动释放出来都是让情绪进行流动和释放的方式。午睡可以让情绪进行暂停,购物与原始的采摘,用玩偶发泄,砸胶泥,砸木桩,打保龄球,画出来之后撕纸片,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释放。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学会克服这两个误解,处理自身或者处理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上两个问题,做情绪的主人。主要通过四个步骤:识别,链接,目的和替换进行一致性沟通。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句式:我看到……,我的感觉是……(我很担心),我认为……(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情,你能跟我说说吗?),我期待……这样引导学生,让情绪流动起来,同时也在进行一个一致性的沟通。

(北京师范大学任丘附属学校  安亚婷)

 


班主任要建立四个思维意识

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管理,要从基础性工作抓起,细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做好家校沟通,使管理过程成为互动过程和教育过程,努力实现全时空、全方位的常规管理。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建立哪些思维意识呢?

第一个思维:目标意识

班主任要跳出“走一步,看一步”思维,给班级一个发展目标,给学生一个明亮的远方,让学生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激励大家一起努力。否则,班级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班主任的工作没有指向性,学生的学习没有目的,工作上没有兴趣,最终碌碌无为。班级发展目标,对学生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学生朝向目标不断努力的行动中,逐渐将这种行动内化为一种心理因子,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坚持不懈,直至实现目标。

第二个思维:规范意识

班主任在建班初始,需要跟学生商定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班规、一个共同约定,成为学生行为评价标准。班规的制订,不能太复杂,需要根据班级实际,以学生为本,制定学生能执行的规范,必须“简单、具体、必要,能做到”。

第三个思维:及时关注

期待自己认真工作被老师发现,自己努力付出,若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兴趣点就会下降,慢慢的就会松懈,最后,执行力就会下降;表现好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到他们的良好表现,“这周谁谁表现好,希望保持!”下一周他们就能够持续保持;表现不够好的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的“关注”,或是个别谈话,或是集体引导,予以纠偏,引领个别学生重回正轨。因此,一套管理系统的维持,需要日常化,需要正常化,班主任的作用是不定时地去关注,去做学生“被发现努力工作、表现良好”的快乐!被关注的快乐!一个表扬,一个赞。表扬所到之处,微笑展示之处,即是正常工作的保障。

第四个思维:发展意识

班主任的发展意识,体现在发展性教育课程的建设。需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及班本课程去展示他们聪明才智,通过开展走进生活、贴近社会、参与实践、走近科学、领略异域风情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向健康,引领他们快乐成长。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双低校区) 崔凤娜)

 

做一名智慧的教师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分成几大类:第一类是很重要但不需要急着去做的事。第二类就是很重要又要急着去做的事。第三类事情就是不很重要但需要马上去做的事情。如果我们每位教师也学着把自己某一天的工作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按要求分类,想想哪类事情是重要的,哪类事情是急需去做的,并按顺序做好统筹安排,那么,我们每位教师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筹划师。

教得最好的老师不一定是教得最辛苦的老师。走出忙与累的误区的方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有效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学会抓住重点,远离琐碎。

另外,教师至少还要具备三点:即要有童心、有爱心和敢于自嘲的性格。有童心主要是指我们教师要蹲下身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心来想世界,用儿童的话语来评价世界,用儿童的动作来扮演世界,也就是说,有时候,需要你也变成一名儿童;有爱心是指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来看待,在严格要求他们的同时去真心地关爱他们。第三就是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缺点,用乐观的心态来调侃自己的缺点。

人的一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但目标太高了,就会使人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我们要像登山一样,用沿途的景点来分解漫长的登山路程,这样就可以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自信中逐渐接近山顶。

我们要成为智慧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一步一步地来,步步都是风景,步步都是享受,步步都是发展。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  董丽娜)

 

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这个暑假,我认真倾听了李红延老师《相生相宜相得益彰----浅谈小学阶段家校沟通》的培训,受益匪浅。李老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自己教学实践给我们上了一节终身难忘的课,为我们指明了家校沟通的工作方向和方法。

一、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讲座初始,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三张自然景色的图片,带给我们安逸,和谐的感觉,我突然觉得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构成了美丽的风景,一个和谐的班级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每个班级里面都有不同类型的孩子,不同层次的家庭,汇聚在一起才能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材施教,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然,我们更要尊重个体差异,及时的发现并制止其错误的发生……使其尽量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公正公平的对待,多角度的看待,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孩子。当然,我也会通过今后的教学生活来拓宽自己的审美域限,学会不断的包容孩子、不断的理解孩子、不断的学会释怀,播撒最合适教育种子。

二、巧用“语言”拉近家校距离

我们要学会使用“隐语”,即隐藏起来的语言,我们要学会去识别它。“隐语”通常有三个作用:发泄情绪、控制对方和引起注意。那怎样去翻译它呢?比如总有一个问题问老师“我们家孩子怎么成绩还是那么低?”往往教师会这样回答:“孩子的知识掌握不扎实,之前交给您的方法还要继续坚持,落实到位。”这样的回答决不会让家长满意,她只会更胡搅蛮缠。我们把家长的隐语翻译过来,她想要说:“您能告诉我孩子不扎实的知识点有哪些,怎么训练有效果?”表明她现在就需要方向和方法,教师聪明的做法就是与家长制定或梳理每天学习的知识清单,教给方法,持之以恒的练习,每天询问或交流一会儿关心方法实施是否有困难及解决措施,她会很感动的。引用隐语不仅生动形象,让我们发现我们考虑问题一定要抓根本,如果对方是感性表达,你就不能用理应的回应,继续感性回应就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搞清楚对方概念意图,家校达成概念共识,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即不良情绪(代表C、比作树叶)→负性事件(代表A、比作树杆)→错误认知(代表B、比作树根)。当我们出现不良情绪后,我们应该抓住关键的错误认知——“树根”,才能真正解决家校问题。但往往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却是很难的,我们应该加强学习、“破壁”、检讨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双低校区)  王子依)


爱要有方

暑假,我参加了由北京开放大学、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为期四个晚上的后疫情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训,聆听了四位专家学者的在线讲座,收获满满,感触颇深。专家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案例鲜活,发人深省。四场不同维度对师德话题的解读与阐述,使我对师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 爱是态度,更重要的是爱能

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印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亘古未变的信条。

听完班建武教授《“爱的误判”与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的这一讲座后,使我醍醐灌顶,对“师爱”有了全新的认识:爱学生是一种态度,更重要的还要有爱的能力,有“赢得”学生的底气和才气。这正如医生看病,如果仅是态度如沐春风,但病治错了,医术蹩脚,那岂不是本末倒置。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真正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光有满腔热忱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爱的能力。

二、爱能缺失,教育生态亟需改观

纵观当今的教育生态,让我们喜忧参半。有多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师们植根于教育一线,用他们润物细无声的爱及卓越的爱能培育着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不断修枝剪叶,渐成栋梁之才。他们的事迹影响和激励着大批奋发有为的教师们,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播种、耕耘。

然而,让我们高山仰止的毕竟是一部分,现实中抑或是我们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他们虽身为人师,但不谙育人之道,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处理问题策略单一;对学生横眉立目,高高在上,师道尊严泛滥,一言堂;甚至与学生冲突迭起,抑或反目成仇。凡此种种,不都是教师师德修养低下,爱能匮乏的表现吗?这样的做法,虽然一时“赢了”孩子,但却失去了孩子对我们教师的信任与尊重。长此以往,教育的生态环境便被污染。

三、修炼内功,不断提升爱的能力

面对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认可我们的爱,“赢得”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赢了”孩子,则是当今我们亟需提升的基本功。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唯有不断学习,方能为我们的教育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过学习,才能“看见”每个不一样的学生。

教育的智慧,就是让我们如何去爱。而懂得爱的艺术,才拥有了真正的教育智慧。班教授说,不要总想着“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让孩子认可你的爱。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的爱,“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呢?——即站在孩子的角度,以退为进,换位思考。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杜秀玲)

 

用心管理

听了四位老师关于“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管理”的讲座后,我有几点感受:

首先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就要求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了解孩子的家庭,并且通过沟通了解家长的类型。是单亲、或是爷爷奶奶在带孩子又或是家长对孩子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等等。针对家长的不同,在之后的沟通中所采用的沟通话术也要有所改变。让家长看到老师的付出,从心理上信任老师。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学习,很多事老师不能直接管理,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增多,我们要让家长感受到他们的重要性,并且配合老师去管理学生。这时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然后是关于班级常规的建立与管理。正如林志超老师说的:“班规”不仅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更要告诉学生怎样做会更好,要充满诚实、礼貌与包容。遇到长辈要打招呼,主动问好。听了林老师的课,觉得在今后的班级日常管理中再加入“监督队伍”,效果会更好。作为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及时关注,善于引导;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纠偏。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听桂老师讲故事。桂老师的分享没有使用PPT,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交给我们该如何做。桂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几个疫情后孩子们可以玩的游戏,四人踢沙包、三人踢足球等。可以感受到,桂老师的用心。无论什么时候,都在以学生为主体。她说每天会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我不禁问了问自己。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确定,我爱我的学生。而后两个问题我却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学生知道我爱他们吗?爱他们的方式对吗?”接着听了桂老师爱的故事,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她陪着学生一起跑步,还是提醒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该穿马甲,亦或是当她的孩子由于生病没有头发她给全班的学生买帽子戴。每一个故事,我都感受到桂老师对学生满满的爱。我想她的学生一定感受到了她的爱。“给孩子需要的爱,给孩子感受到的爱。”桂老师的话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北京师范大学任丘附属学校  曾茝倩)

 

让劳动教育在学生的心田植根发芽

2020年8月3日至6日,我参与了后疫情时代劳动教育线上直播培训。通过聆听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陈镇虎主任、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张蕊校长、南昌大学附属学校余卫校长、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章振乐校长的经验介绍,让我倍感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得忽视。我们要摒弃那些单纯的技艺学习、摆拍作秀、休闲娱乐等一些非育人功能的课程,要开设实事求是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课程的学习与体验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创造、幸福和带来的美丽人生。

通过线上四天的培训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所学校都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们在参与劳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与幸福,培养了劳动兴趣,磨炼了意志品质,激发了创新活力,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四所学校的校长们是教育家、引路人、奠基人;这四所学校的老师们是充满教育智慧的;这四所学校的学生们是快乐的、幸运的、幸福的。

面对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审视与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我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1.构建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重新审视学校已开设的校本课程,把劳动教育这一课程纳入其中,丰富课程并做好顶层设计。

2.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地域资源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开设学生喜欢的劳动课程,做到有层次、有梯度、有目标并体现螺旋式上升。尤其是在组织劳动的过程中要做到全员育德,统一管理。要求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劳动目标的制定、评价、组织、实施及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整个过程中真正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3.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寻求家长志愿者的帮扶,班主任要围绕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创办一个班级劳动特色项目。通过亲子劳动,营造热爱劳动的氛围;通过丰富的、力所能及的班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家校联动方式,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并把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落在细节之处,落实在每次活动之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我们的教育要从课堂育人转变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转变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转变到实践育人。每位教师都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充分利用每一个教育细节,做到巧妙育人,如丝丝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劳动教育在学生的心田植根发芽,开花结果。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管庄校区  张万俊)

 

“优雅智慧”从何而来

自古而来,教师这个职业都被冠以很多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不听话孩子的拯救者……这些外人看来高端的评价,对于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压力?

教师,我曾以为只要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就可以了,但事与愿违,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掌握诸多的技能,充当孩子童年的守护者,家庭的劝导者,家长的倾诉者……这些技能让我们时常觉得自己真的是“超人”,可是我们真的是“超人”吗?

李迪老师说:我们要做优雅智慧的老师,我们不是拯救者,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不要有“我是拯救者”的心态,我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教师的职业和其他任何职业都是一样的,世界上的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人们的口口相传才让有些老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虽有高评价,但我们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精准的定位。

在教师生涯中,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会遇到一些与校纪校规背道而驰的学生,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心态,用“接纳—觉察—暂停—表达”来管理自己,用暖心的陪伴让学生感受,用暖心的话语让学生敞开心扉。

李迪老师讲过我们对于孩子要“一致性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让我茅塞顿开。优雅智慧,从学术中来,也在学术中充实。

(北京师范大学任丘附属学校  高馨馨)

 

爱学生≠个人独白

8月10日晚上,我准时坐在电脑前,认真倾听了班建武老师《爱的“误判”与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的培训。班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列举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和指导方向。

1.爱学生别变成个人独白

教师不仅要有育人的能力,还要有师德,具备奉献的精神,争做四有好教师,班老师举了去医院看病,医生给病人看病的例子,提示教师的态度、能力、教法、热情度,都要时刻保持,别让爱学生变成个人的独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关系,要有爱心,爱心是个人的事情,爱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别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爱的能力=爱的本质,爱的本质就是两个人的关系,且双方都认可。学生不认可就是只有爱心而没有爱,要识别到学生的需要,学生提出诉求后,他需要什么?别急于做法官,要懂得关心,知道怎么样去安慰,关注感受,体会情感体验,不要赢了学生,而是要赢得学生,感受比事件本身更加重要,重点关注:情绪体验,情绪诉求,情绪管理。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以退为进,别总说该怎么样怎么样,要无条件同情学生的遭遇和感受,绝不是宽恕错误的行为。

2.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教师的育人能力还没跟上,“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关键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以尊重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现在很多教师只注重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却忽略了教师育人的能力。同时由于教育制度的过多苛责,导致很多教师对育人这一职责的潜意识排斥和推拒,让教师育人这一职责呈现出了空挡期!

虽然学生的年龄小,但是他们已经形成直观的是非观念。当他们出现这样或者那样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指出错误,即使有些时候过于严厉,我想孩子也能够感受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然后欣然接受老师的批评再改正错误。相反,谴责和厌恶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和学生走到了岔道上,不能同行。

“别把无知当创新!如果有充沛的教育情感,扎实的教育理念,就能判断出行为是否合适。”“我们需要反思,对于‘有教无类’我们到底认识多少,领悟了多少?教育理念的落后、匮乏,教育情感的缺失、教育风气的浮夸都导致了教育行为的简单,或‘别出心裁’。”

因此,教师应该在大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那就——用心、真心、耐心和包容心。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双低校区) 陈娅楠)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