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

发布时间:2021-04-23 16:45:45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范荣 李元兰 李溦 张优辉 | 责任编辑:

——全国第十届教育育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幸福创造论坛掠影


“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当你看到这样大气磅礴的主题时,肯定为之一振。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面朝大海的地方,于春暖花开的季节,这场难得的精神盛宴,重新把我的激情点燃,它将我的教育工作开启了又一个春天”。

一位中学校长深受震撼:“我参加过太多的学习活动,很少遇见能如此接地气而又给人以深刻启示和思考的会议。虽然我们几千里奔波,但太值啦!”

 

为了引领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认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提高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能力,帮助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应对和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挑战与挫折,提升教育教学的内涵与品质,2021年4月17日至4月18日,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湖北武汉成丰学校校长郑立平老师及其名师工作室带领的全国性教师成长共同体(简称“心语团队”)和全国特别教育(专门学校)联盟提供学术支持,由山东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承办的“全国第十届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幸福创造论坛”,在日照市岚山区玉泉实验中学隆重召开。来自广东、辽宁、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近二十个省市教育系统的600余名局长、校长、教师齐聚一堂,聆听名家名师报告,研讨教育教学问题,展示各自的探索和创新,分享自己的智慧和感悟,共同为教育发展凝心聚力、出谋划策。

大会由河北名师霍庆、江苏名校长陈宗国、广东名师刘习洪、齐鲁名师李静玲等主持,紧紧围绕“像教育家一样生活”这一主题,从“寻找美好教育生活的范例”“共享卓越教师工作的智慧”等角度,着眼“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聚焦当下教育发展热点和难点,紧扣班主任和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创新的关键问题,汇集、展示全国名家名师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研讨、解析术业攻略和育人之道,探寻、解答教师职业幸福的路径与方法。无论从丰富多彩的内容上,还是从别具一格的活动形式上,都让与会领导和教师眼前一亮,脑洞大开。

4月17日上午八点整,大会在优秀青年教师吴甜甜带领大家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中拉开帷幕。


七旬名家语重心长,倡导读书全场回响

大会首先邀请了著名教育专家、山东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陶继新做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主题报告。陶继新指出,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与生命成长的不二法门,并从读书是成长的必须,读书的方向是取法乎上,读书内容是古今经典,读书要疏离烦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诵读经典越早越好等六个层面做了重点阐述。

陶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讲座引起了全场教师的共鸣,年逾古稀的他坚持两个多小时全程站立讲解的状态,更引起与会教师的感佩。他结合自身经历与老师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成长历程,指引青年教师明确前行的方向,呼吁和号召大家静心读书、潜心育人,为青年教师树立了可以触摸的榜样。

师生热身展示精彩,心系学生搭建舞台

一般会议,大都是专家报告或名师讲座,而这次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同时给一大批学生和一线教师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成长舞台。午饭后,岚山区玉泉实验中学青春靓丽的学生们纷纷登台,送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钢琴、独唱、舞蹈、器乐、戏剧等,展现了现代学子的别样风貌;来自淄博的优秀青年教师李溦现场带来了搭配电影视频的诗朗诵——《让我轻轻走进你》,抒发了一个年轻的教师党员的崇高追求,同时,也引燃了下午的学习热情。 

校长论坛促发展,教书育人拳拳心

让不同层次、不同学段、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专家,从不同侧面谈论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同样的话题,是本次大会的又一个亮点。这不仅可以给与会校长和教师呈现多元的视角、多维的途径、多样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让大家殊途同归,深切地感知本次会议的核心话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此环节中,日照市岚山区实验中学校长李明尚、青岛市李沧区铜川路小学校长郭振虎、德州市夏津县实验小学校长牟桂青、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校长黄祖顺等知名校长从“人文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团队建设”“基于教师成长的校长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案例解读和主题分享,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巨人肩膀就是读书”“从校本研究开始改进自己的教学,爱研究的教师才幸福”“学校努力发展教师,教师自然就会成就学校”等新颖的实践经验与教育理念。


八方团队同台竞技,10多个工作室争亮成绩

会议流程紧凑、内容多元、组织严密,是本次会议的第三个亮点。快速餐饮后,4月17日晚上7:00—9:30,培训学习活动正常继续进行。这一环节,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个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进行优秀成果展示。潍坊新纪元学校冯珊珊老师的微班会工作室、聊城莘县实验高中窦艳坡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室活动有声有色,烟台莱山实小徐晓彤老师的阅读工作室、德州临邑崇文小学的校本课程工作室成果斐然,日照莒县张彦刚老师的家庭教育工作室、河南周口王培培的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推进扎实、注重创新;心语家访工作室主持人山东东平的李元兰老师分享了自己感人至深的家访故事。她无怨无悔地走进了600多个家庭,帮助和救助了数百个孩子,点亮了学生的心灯,送去了自信的春风。来自滨州的优秀教师张优辉还现场连线,以视频的方式带领大家走进了三年级一班的教室,观摩她们别具一格的班级文化,更让大家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巧妙!……各工作室百花齐放、个性鲜明,从理念、经验、成果、反思等诸多方面展示了自己团队一年多来的育人成果。

尽管已经经过了白天一整天的培训,但是老师们依旧精神抖擞、热情洋溢。心语团队领头人郑立平校长对各个工作室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特别指出:之所以建设工作室,不是为了给老师们增加负担,而是为了促进大家的互相学习。实现大家的共同发展;工作室就是一块土地,希望大家能借此找到归属,并种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线名师细聊经验,五朵金花同行惊艳

18日上午,大会邀请了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董向东老师做了《系统建构——让班级管理轻松快乐 》的专题讲座。董老师指出,班级不仅是一间教室,也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群人在以教室为中心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里,与内部世界、外部世界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复杂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班级形成根植于内心的、无需提醒的、无意识的向善向美的集体人格;教师要运用系统化思维,让简单的工作发挥复杂的作用,让复杂的工作通过简单的做法来撬动。

“五朵金花”是“心语团队”五年前由郑立平老师亲自设计并打造,由五位年长的一线女教师组成的一个活跃在全国舞台分享个人教育成长经验的特色团队。这次会议又推出了新的“五朵金花”——淄博宋丽婷、高密韩庆芳、寿光梁祝君、济南韩慧、烟台张金春。在别人看来已是退休前期的五位女教师,却用她们靓丽的姿态、丰厚的涵养,展示出了一幅幅充满激情与梦想的精彩画面,折服了听众,陶醉了现场。 

幸福教育引起共鸣,唤醒生命共同前行

作为本次大会课程的设计者,郑立平校长的报告放在18日上午压轴。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像教育家一样工作和生活——教师幸福工作和生活的新思维与新能力”的许多观点与措施,引发了大家热烈的反响和掌声。他强调指出:工作,让生活更美好,让人生更高贵,使生命更意义和价值。彼此润泽,共享美好,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美蓝图和根本归宿。

会议结束,但学习还在延续;培训完成,但成长永无止境。返程之后,许许多多的参会老师在会议专用微信群里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总结和收获。有些老师还借助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美篇等多种自媒体平台进行展示互动,引发了会内外教师的强烈反响。正如会议组织者所希望和预期的:引领一群教师,唤醒无数生命,教育就应该这样幸福而美好。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为第十届全国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幸福创造论坛增光添彩,让教师遇见了更美的教育,创造出更好的自己。


“心语”简介:

早在2009年,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国培专家郑立平老师就开始致力于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打造学术研究团队等创新型的方式,引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班主任一起成长。2009年秋,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行一起正式创办了一个多校教师联合的学习和成长共同体——“心语团队”(全名为“心语”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

十多年来,“心语”由成立之初的十二个人发展到目前数千名优秀教师。团队通过问题研讨、同读共谈、沙龙对话、视频讲座、爱心捐助、无偿支教等形式,通过项目帮扶学校、建立实验学校、帮助学校或区域创建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举办大型公益活动等途径,立志打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开放空间,一个温馨交流的心灵家园,一个争鸣碰撞的学术净土,一个激情涌动的优秀教师和卓越教师的幸福摇篮”,辐射带动了全国各地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与事业发展。目前,“心语”已帮助各地区或学校建立了近百个工作室,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优教师,并组织为贵州、青海、安徽等贫困地区学校捐建书屋,走进甘肃、河南、湖北边远地区无偿支教等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仅郑立平个人就已捐书捐款达十多万元。“心语”的团队成长和发展事迹已先后被《现代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众多教育媒体宣传报道。“心语”人以其鲜明的自信、温厚、大气、博爱、勤奋、担当等风采,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文/范荣 李元兰 李溦 张优辉)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