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教师培训共成长,蓄势待发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1-07-13 14:18:15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责任编辑:

——记河南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暑期培训

为了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7月5日至9日,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奔赴全国基础教育高地——上海,进行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研修活动。活动由北京京师智诚教育负责组织实施。

此次培训内容涵盖了提升师德素养、立足课题研究、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示范学校及红色基地参观寻访等。老师们在聆听中启迪思维,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拔节成长。

在杨海燕副校长主持下,7月6日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葛玉霞校长表达了对教师们的殷切希望:学校在不停地发展进步,青年教师需要迅速提高,胜任本职工作;骨干教师也需紧跟时代步伐,工作更具创新性;同时期待每一位教师能抓住机遇,学有所获。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上海徐汇区教育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秦红带来了《新时期如何提升师德素养》的精彩报告。秦主任亲切随和,她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释了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师德素养新要求。在一次次互动中,秦主任与老师们展开深入的分析,老师们在轻松的参与式学习中明确了师德建设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单一型的教师素质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着这样的新形势,教育科研就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道路之一,是中小学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次林带来了《教师怎样做科研》的专题讲座。刘教授睿智风趣、侃侃而谈,从选题、开题和注意事项三大方面为大家阐述了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刘教授高屋建瓴、旁征博引、注重实操,为一线教师教好课、做好研究指明了方向。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都促使各级政府、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实践在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新景象。“五育”如何有机融合?劳动实践如何科学设计?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校长兼书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张蕊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张校长生动形象的讲述,深入浅出的剖析,把“文明传承靠劳动、全面发展需劳动、循序渐进爱劳动”的观点深深根植于教师的内心。老师们意识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拓宽劳动实践渠道,改进劳动教育方式,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第二小学校长、上海市名校长曹伟珍以《教师素养提升与专业发展》为题的讲座中强调教师的合力共培和梯队分层发展,让大家耳目一新。上海市松江区鑫都小学校长兼书记蒋红梅在《航天科技“鑫”成长》的交流中,航空航天特色课程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胡银弟校长在观点分享中,从课程领导力、建立绿色质量评价、综合素质培养三方面探讨了上海市小学课程的发展改革,让大家感受到了胡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统整融合、三课联动、整体推动的先进理念。

多场精神的饕餮盛宴,触动着实小教师的心灵,激荡着实小教师的教育情怀。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在教育实践中多探索、多内化;在专家引领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一名更加优秀的人民教师。

培训期间,老师们参观了上海市松江区中山第二小学和闵行区鑫都小学,近距离感受了两所学校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也会悄然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老师们在参观中互动,在互动中促思,既是一次友情寻访,又是一次智慧碰撞。

红色基因和红色记忆是教育永恒的话题,老师们一同走进中共一大会址,举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红色基因教育活动。当党员老师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言时;当老师们踏进每个展区,重温红色记忆时,“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争优创先,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一个个坚定信念已深深烙印在老师们的内心深处。

培训虽已结束,但老师们的学习仍在继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永葆教育初心,追求教育本真,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奋进,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