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李慧军:落实“双减”必回归初心

发布时间:2021-09-29 10:10:24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责任编辑:

“双减”新学期,全国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学校要如何行动,才能让“双减”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造福师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第二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校长、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慧军带来了她对“双减”政策的思考和做法分享。


李慧军,第二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校长,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河南省首批名校长。“适度教育”领军人,探索并总结出完整的“适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双减”核心要义在于回归

近期,“双减”政策的落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为它牵动着全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我和我的学校置身于“双减”政策大背景下,也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调整变革着工作思路与改革措施,现将两点思考与做法分享于此。

认识“双减”当充满感恩


感恩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出台这么一个能够调整整个国家教育生态的文件,令本已经让家长、学校、社会焦虑不安的教育一下子回归了常态,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一直深受触动,心怀感恩。对教育本身而言,该文件的意义远远大于它所画出的红线及要求,因为它不仅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还能减轻广大家长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等,这是以前喊了多少年的减负都未能做到的,这一次不仅做到了,而且力度是空前的,也是全局性、根本性的。


说起“感恩”,应该是广大家长、孩子、教师、学校对“双减”的共有态度。

首先,家长、学生感恩“双减”。因为“双减”不仅减去了两类人的负担,还减轻了家长焦虑,让浮躁的社会变得安静,从此不再有全社会家长给孩子施加压力,竞相参加各种培训普遍提高分数线的内卷行为了,家长心态变平静了,家庭应有的亲情回归了,从此,将出现更多和谐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将被进一步优化,换来的将是一代人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感恩“双减”。“双减”之前,老师们天天面对着程度参差不齐、多不是零起点的学生,是很无奈的,教学的难度无形中加大,老师很难落实面向全体,想托住底儿就更难了。一方面教学难度大,一方面学校事务忙,加上年轻教师大多两个孩子,自身家庭生活就忙乱不堪,这些困难叠加在一起,会造成老师心理困惑、焦虑,甚至抑郁。这样以来何谈高质量教育?“双减”为老师遵循教育规律,真实把握学情,科学设计教法,高质量开展教育教学助了一把力,因此老师们是感恩的。


再次,学校感恩“双减”。其实“双减”对学校而言是机遇,是契机,它能促使学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担起教育主责,在“双减”营造的良好生态下,促进学校内部主动调整和改变的契机;能促使学校瞄准立德树人,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加快“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改革,促进教育科学优效高质量发展的契机;能倒逼学校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拥有一支明白为谁培养人、懂得培养什么人、知道怎样培养人的教师队伍的一个契机......然而,作为学校,却不能仅仅有个感恩的态度,而要切实把握契机,深入思考“双减”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落实“双减”必回归初心


“双减”之于学校的核心要义在于引领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引领学校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学校是一片育人净土,更是营养丰富促人全面发展、全人成长的沃土,新时代教育对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瞄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探索“三全育人”学校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如果老师仅停留在“双减”就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少写作业或不写作业的认识层面,那么这个认识是肤浅的。我们必须清楚,“双减”一边减去的是学生负担,另一边则要求老师必须加上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可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做出来。那么对老师而言,怎么做才算做到立德树人了呢?


立“主动育人树人”之德,树“未来有用有德之人”的老师,就是在真正立德树人。这里强调“主动”二字,立“主动”育人树人之德,就不能只满足于自己有教知识之德,怎么做才算立了主动育人之德呢?能时时处处主动用自己的正气、正念、正能量、正确价值观去引导孩子们,尤其是那些犯错的、心理迷茫的、习惯行为不规范的孩子们,要去主动告知孩子、引导孩子,给孩子示范,而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去做,就说明你立了主动育人树人之德。


如果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不关己高高挂,一心只管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自己的学科小知识,就无法证明你具有主动育人树人之德。偶尔做一次但是不持久、不慎独、只是做给别人看,更不算立了育人之德,要笃行、要坚持、要持而久之地做,时刻秉承“影响一个是一个”的育人理念,才是我们每个教育人起码应立下的育人之德!


那么,怎么做才能树未来有用有德之人呢?有人问“我们又教知识又教技能是不是在树人呢?”我说“是,但不完全是”,因为未来的人不能只有知识和技能,只有这两条而没有利他心、同理心、教养,没有为别人着想的友善互助之德,那么培养的人将是自私的、利己的,如果人人都自私利己,世界将会是冰冷的,人们就难以享受人间幸福与温暖。


所以,我们要时刻不忘引领学生,让他们学会讲究文明礼仪、维持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培养孩子的利他心,培养孩子执着追求梦想的意志和毅力,你就是在树未来有用有德之人,善莫大焉!

为了真正引领全校教职工切实担当起立德树人使命,濮阳市二实小自2018年12月便提出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什么?“+”一价值两素养教育,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教育。在哪儿“+”呢?简单说就是“岗位+”,具体包括“学科+”“课程+”“管理+”“服务+”“文化+”“环境+”“家庭+”……也就是说,在这些领域和岗位都要做到立德树人。


什么是“学科+”,以一节数学课为例谈谈怎样落实“数学+”。以往的数学课多是围绕提升成绩教知识与技能,而今兼顾“学科+”,就要求教师在教好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做到三点:一是依据教材寻找结合点及时恰当地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二是要兼顾落实核心素养,即课堂上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等;三是兼顾落实学科素养,比如语文就要学会听说读写书,数学就要善于思考、分析、推理、表达等。


只要朝着这三个方面去做,教师就是在立德树人。为了引领老师们持久地做,我们又提出“四让”课堂理念,即让学生真做主体,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深度延展,让素养悄悄生长。我们期望通过构建“四让”课堂来落实“一价值两素养”教育,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

再具体一点:比如数学老师闫蓉蓉教《包装的学问》一课,老师首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包装需要讲究实用和美观,进而播放过度包装造成铺张浪费现象的视频,让孩子进一步得出:包装不仅要实用、美观,还必须讲究“节约”。这是这节课教给孩子的正确价值观,随后又引导学生选择大小适当的包装纸,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包装好,送给自己想送的人,并且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一系列教学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润物无声。不仅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个知识点,在选择包装纸进行包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让学生掌握,还得到正确价值观教育,而且整堂课学生都是在相互合作中,主动参与,深度学习。思维是深刻的、条理的,尤其在送礼物环节,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得到升华,所有这些在传统数学课上是看不到的。


这就是“学科+”中的“数学+”,是数学老师的育人案例,其实所有学科都如此。我再举一个“美术+”的例子——


在美术课上,老师重点教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技巧,这无可厚非,也是基本的必须的。而今如果只教这些就不够了,要回归育人初心,必须面向全人,努力提升“人”的素养,即在教知识技能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进行价值观教育,还要善始善终做好习惯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


比如,我们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在带领学生从教室转场到活动室上课途中,美术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轻声慢步、右行礼让,不影响老师办公,不影响他班上课。上课讨论要适度音量,课后学生离开活动室,要引导孩子把垃圾带走,离开座位把凳子放进桌子下面,把桌凳照齐,关灯关电锁门后离开。离开前还要引导学生返回教室途中依然要轻声慢步、右行礼让,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等,做到了这些就做好了“立德树人+”,否则就没有“+”上,立德树人就是一句空话。


从上例不难看出,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做,我们的教育将会“+”上什么?毋庸置疑一定“+”上了孩子的利他心,孩子们会渐渐树立把方便留给他人意识,不妨碍他人意识,有教养(适度音量交流)意识,环保意识,纪律、秩序和规则意识等。


一句话:“立德树人+”需要我们每一学科每一位教师都要“真真正正做出来”。假如所有学科教师都能回归立德树人初心,为孩子的全人成长负责,每一个育人者、每一个岗位工作者都能主动往前跨一步,主动用自己的正气正念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去引导我们的学生,立德树人任务就不难完成,整个社会公民素养的提升将指日可待。


我常说“学校人就是教育人,教育人理应去育人”。即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在学校工作,你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所以,濮阳市二实小自2020年春季就提出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岗位思政转轨,这就意味着在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校本模式正逐步形成。


我再讲讲“服务+”,即学校的服务岗位人员也要主动去育人,比如门卫师傅发现早到的孩子自觉排队安静等待大门开启,就为他们颁发大拇指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养成自觉排队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保洁员发现学生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主动扔进垃圾箱,也为他颁发大拇指章,鼓励孩子们讲卫生爱劳动。一句话,在学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以来,所有人都要在原有岗位职责基础上往前跨一步去育人。从三岗(班主任、德育主任、德育校长)主责到人人有责,从依靠活动育人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这里我想分享濮阳市二实小一位分奶工的育人故事:有一天,我们的分奶工小管正在奶屋忙碌着,忽然听见外面响了一声,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个一年级小朋友去送奶筐,她把奶筐扔到门口就跑。小管就叫住这个孩子,问清楚原因,原来她是第一次送奶筐,有点害怕,不知道怎么送,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分奶工就拉住孩子的手,告诉孩子送奶筐的时候要把奶盒放到指定垃圾袋,然后把奶筐放到奶屋的固定位置。


第二天,孩子去送奶筐的时候小管正在忙,这个孩子悄悄走到她身边拉住她的衣角说:“老师,走,咱们去看看我今天放的位置对不对。”小管过去一看,孩子真的把奶筐放在了他们班固定的位置上,高兴地对她伸出了大拇指,孩子非常开心地笑了,并且高兴地说以后她会每天都来送奶筐。


这位学生从害怕送奶筐,到熟悉送奶筐的流程,再到愿意送奶筐,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由于我们分奶工的因势利导,使孩子的行为习惯、正确价值观,以及心理和行为发生了一系列良好变化。这是我校服务岗位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其实,上述例子当中提到的教育内容本不足为奇,因为这本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升学这一功利思想影响,使得教育的应有样态发生扭曲,都只顾教知识,其它不该丢的全丢了,不该放弃的全放弃了,比如孩子的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吃苦精神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等都丢了,丢了就是不及,不及就不适度。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所以,教育必须面向人人,面向全人,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以我们要主动担负起学校教育的应有责任,对知识以外的习惯、礼仪、道德、规则等素养教育一定要常态化坚持,去教给学生,示范学生、引领学生,千万不能因为不考试,我们就不去教不去管,更不能要求做就做,不要求就不做。


还是那句话:立主动育人树人之德,树未来有用有德之人,才是真正立德树人,只有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是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该回归的初心与样态。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