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三四五”框架: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步骤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1-10-21 14:36:16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李青青 | 责任编辑:

《新课程评论》2021年10月号刊发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青青署名文章——《“三四五”框架: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步骤与方法》。她认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构成的三要素,三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印证。一个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准确定位、长远规划、多元设计和切实落地四个步骤。同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有“五注意”,即目标明确、体系完善、持续跟进、促进实践、使“众人行”。这样的“三四五”框架,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教育场域。

---------------------------------

走进一所学校,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包括扑面而来的空气,都会给我们一种特别的感受,这就是教育人都十分关注的校园文化。文化就好像存在于校园里的气息,处处彰显真、善、美的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到师生的行为,流淌出一所学校独特的气质。反之,没有美感,只追求功利教育而抛弃真与善的校园文化,会影响到师生的幸福指数,从而显示出一所学校的市井心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教育场域,是每一名校长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对不断追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不断超越的终极目标。

洛阳市实验小学从2011年成立集团至今,随着体量发展与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一直把文化的打造作为办学考量中的坚持。打造一所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体验式校园文化的学校是办学梦想,也是办学原则与秉承。

从 2011年到 2021年,随着集团化发展的推进,由量变引起的质变也在推动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在同质中追求异质化,在异质中寻找同质化,在不同的办学样本比对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刺激,不断探寻教育最本质的源头中最有效的作用力,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式学校文化。

一、“三要素”: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学校里经常会有前来参观的校长,看到洛阳市实验小学的学校文化呈现时,会感觉到美、巧妙和舒服。赞赏之余,也会有校长问我,“请问这样的文化设计,你能给设计公司的联系方式吗?”急于索要到这样一种直截了当的“学习方式”的校长,其实主要在于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不够立体和完整。他只是看到了外显的环境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校文化的物质文化部分,而探究背后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整个过程才是对文化建设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文化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而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三个层次的校园文化都需要当作工作布局同时架构和推进

要素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源于制度与精神,基于学生与教师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保障和服务于制度发展。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外显表达方式,直指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学校物质文化的表达要突出围绕“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目标,突出强调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中心的主体地位,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红领巾成长学院的建设构想,把少年儿童放在少先队组织当中进行教育,把消防指挥中心、公安局、法庭、银行等社会场景以儿童的视角在校园内呈现。突出体育、美育、劳育的场域设施建设,构建好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要素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管理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理念与规范,源于师资水平和环境基础,指向学校发展目标愿景。制度是以底线思维为保障,激励人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制度要突出保障性、激励性和生长性,制度基于阶段发展,也为下一阶段学校发展和人的成长埋下伏笔。

要素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则是在形成落实制度和发展学校的过程中,不断引导鼓励教师追求卓越,研究教育成效的课程实施中形成的相互协调和永不认输的团队创新精神。精神文化的形成依靠实践,依靠时间积累,更依靠团队当中的正能量发展。精神文化不是制度所能够完全支撑的,主要由队伍当中所弘扬的样本文化决定,譬如懂得服务他人,每一件小事情都值得挖掘背后的人性原则因素,去往正方向大力弘扬。每天早上到得早的教师,要从容地把车停得远一些,把离电梯口近的车位留给公众和有紧急任务时使用。这些关乎具体榜样的精神力量都是队伍当中非常重要的,校长要眼里有教师有学生,因为人性所散发的光辉会影响恒久深远。

物质、制度和精神是学校文化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印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共同认同的工作方式,更是一种秉承的教育原则与对儿童成长的敬畏精神。

二、“四步走”:学校文化建设的步骤和流程

优美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师生一种愉悦感,让他们全身心投人工作和学习。既然校园文化是为了促进学习,是为了学习的发生服务和保障,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打造校园文化?校长一定要有整体感,要从聚焦目标着手,定位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1.第一步:准确定位

定位就好比在现实状况和未来预期之间,找到一个关联地带,是以一个接一个衔接点,绘出的一个坐标图示。横轴是学校现实基础,是对当前发展现状的准确分析与把握,竖轴是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是随着时间节点发展的前景看好。横轴与竖轴交会处的坐标点,则是基于此岸与彼岸之间最容易着手和最近的学校发展区域确定。学校有了这样的坐标定位,未来才有可能一路走高,走出一条漂亮的“阿贝尔线”。

准确的定位,要有大格局意识,要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定位,放在当前世界发展对中国教育的要求中去定位,放在国家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当中去定位,基于学生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去定位。定位要研究教育、研究学校、研究教师、研究学生,包括研究自己。研究作为校长办学所关联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办学体系当中,每一项因素都极有可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掣肘。我们不能因为某一种因素的“缺陷”,而让其他因素的“长板”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这些因素需要相互协调一致,不能参差不齐和过分长短不一。校长弄清楚横轴的现实,理清楚竖轴的时间节点,准确找到坐标点。

准确定位学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和团队中的一大部分核心力量去探讨去调适,而不是校长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一个集体认同的定位,会成为集体的工作目标,集体才会充满正能量积极地执行任务。

2.第二步:长远规划

规划比定位更近了一步,就是在校园环境和培养目标之间寻求现实支点。有位做家庭装修的朋友讲,“一套房子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我特别认同这句话,“一所校园,能够给师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规划不同于定位的地方,也是比定位更加接近“人的发展”。校园长远规划着力于思考人在校园文化中的成长,斟酌于实现人的发展学校需要重点去做的工作内容,以此引领校园弘扬的精神文化。

一所崇尚人性敬畏成长的学校,就要把儿童的健康安全快乐成长放在第一位,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学习所需的环境,退回到儿童思维去理解教育。基于儿童,弘扬人文,热爱运动,崇尚科学,追求艺术的美,运用好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智慧,影响并引领人的素养形成。前瞻性的规划需要有中长期目标,长远规划需要更高地站在人的发展目标去思考环境,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成长成什么样子,就需要打造怎样的环境。

规划中蕴含着一种教师与孩子、学校与家庭、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友好、信任、包容的学校管理姿态,就需要有完善、开放的环境文化。比如对洗手间的态度决定着洗手间的建设标准,对阅读的态度决定着图书区域的建设标准,对健康的态度决定着运动区域的建设标准。在这些态度中蕴含的标准需要用细节去体现。图书角、运动角、可以围坐的小桌,随时发生的真实情境的学习,都能在预期中得以实现。

规划要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大及小。越是能够从校园的小角落,离孩子们最近最方便的区域着眼,越是细微之处花的心思,越是能够体现规划的良苦用心。顾明远先生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细微之处的“教书育人”是规划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3.第三步:多元设计

在“设计”前面增加了定语“多元”,考虑的是设计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我们要表达的不能单一呆板地去呈现,需要地刻石雕,山水自然,绿树红花,以及完善的校园设施,它们都能表达陈述,所谓“一草一木开口说话”。表现形式越是丰富,越能够体现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崇尚的文化样本的力量,越是容易被师生接受和认同。

设计要做的是充分理解规划,理解教师,理解孩子,满足需求,呵护情感。同样是有营养,不能都吃肉,也要吃含有维生素的蔬菜,以及菌类等。同样是吃肉,也得变着花样地各种煎炒烹炸。同样是一道菜,除了好吃有营养,也要品相好,色香味俱全,才能吸引孩子。文化实现的多元设计需要花心思,与“好吃有营养”这件事情道理相同。同样是校园文化规划想要达到的目的,设计就要帮助规划更丰富、更有趣、更有美感地实现。

设计具有美感是最能体现设计者审美能力的,这样的审美绝对不能只是校长的审美。审美价值取向能够决定学校文化的层次,决定文化审美或恶俗或雅致,起决定性的这个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校长。所以校长绝不能以自己一个人的审美去决定设计的呈现方式,除非你自己是一名顶级美学专家,否则绝不要做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设计这件事情要用民主方式去解决,也就是充分了解师生需求,运用好教师和家长资源,以专业目光去看待审美这件严肃的事情。

普通的审美,最起码具备一个感受,那就是“舒服”,走到哪里都觉得是在自己的家里,随心惬意。高级的审美,会有“惊艳”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够引导控制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形成。但是学校里“惊艳”之处不能太多,多了就会造成视觉疲劳,点睛之笔最为合适。

色彩的把握体会也是设计最重要的部分,色彩也是决定审美水准的重点。即使色彩确定,色度也是美学当中需要把握的。校园里的色彩不能太多,色彩斑斓极有可能成为视觉污染。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把握确定使用某种彩色去呈现,那就使用白色、灰色、木色……大自然是最美的色彩专家,越是接近自然越是接近儿童审美,越是能够给予儿童思考留白,给孩子创造的空间与想象力。

4.第四步:切实落地

从定位到规划,再到设计,直到施工全部完成,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落地实现,即使一切整修完毕,全新的校园等候学生人校,也只是完成了文化建设的最基础部分,至此,校园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课程实施才是决定文化建设的发展朝向的常态与过程是否朝着越来越美、越来越丰厚、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利于学习的文化建设取向发展,由课程实施和评价管理去决定。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以一种相互尊重的态度共同发展,管理者构建的课程管理体系是主导因素。

学校发展是动态的,学校的今天不代表明天,甚至这一刻都不代表下一秒钟。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也都是一个具有破坏能力的“小可爱”,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引导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所以看一所学校,一定要看孩子,要透过孩子去看校园文化建设,要看学校文化里是否能够看见孩子。

要看环境文化是否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否关注孩子的自主成长,是否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的创新。关注孩子的角度与目光,关注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关注孩子的体验感知……一所一切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基于促进帮助激发孩子成长,检验孩子成长和谐全面的课程体系。

三、“五注意”: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特别注意事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综合,也促进着学校硬实力的发展。当文化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一股力量,这种不可估量的动力能够引领教育发展进人高铁发展速度,此时精细化的日常管理将会成为学校治理的常态,以保障正常管理运营。所有的观察与监测运营状况的数据,会诱发下一阶段发展的明确目标任务,并以此循环式上升。

1.目标明确

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目标明确,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氛围为目标,心无旁骛,不走弯路。这样的目标设置可以减少办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准确把握文化定位下的课程定位与实施,能够引领整个团队的方向与动力。

2.体系完善

完善的校园设施是校园文化,深入人心的设计构思是校园文化,高执行力的教师队伍是校园文化,追求极致的价值理念是校园文化……文化是学校治理能力的总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成长样态。文化建设从定位开始,到环境设置,再到制度建设,以及人文发展,整个发展中要有完善的体系感与系统性,就像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用于支撑带动学校的发展。

3.持续跟进

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即使是环境整修再完善不过的一所新学校,也只是具有基础文化条件的一个开始。持续跟进文化的发展,密切关注学校发展中的问题,能够从现象背后看到本质,以及深层问题,并且不断创新问题解决的途径,才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

4.促进实践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实践。要永远记得校园的一切都属于学生,属于教师,是为了师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洛阳市实验小学的体验教育下的文化定位和建设,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校园里游戏设施,书法广场内的“洗砚池”,能够用毛笔蘸水在地上书写,廊道内的公共阅读区,少年模拟法庭、小小警营、消防指挥中心的场景再现……都是为了促进实践,希望孩子们能够动手参与,体验感知,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随时发生。

5.使“众人行”

文化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是引领教师成长的明亮灯塔,依靠学校文化建设的力量,最终要达到使“众人行”的目的。校长要懂得用文化撬动发展,所有的环境设计和制度前瞻都要站在促使团队合作发展、共同进步的轨道上去理解。只有使“众人行”,一所学校才有不竭动力促进自觉发展,让感知认同成为一种行为自觉,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建设美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有追求卓越的教育价值做引领,以审美的极致追求做标准,因为美与梦想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更是终极目标。

(作者李青青,系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图片由洛阳市实验小学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