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莱州汇泉学校“守望古邑”传统文化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1-12-23 11:16:47 | 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 作者:孙春玲 | 责任编辑:

莱州是一个美丽的滨海小城,它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掖县。掖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莱州草编、莱州泥塑、莱州玉雕、莱州面塑、莱州剪纸,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名扬四海;莱州的仁义胡同、神笔刘耳枝等民间传说妇孺皆知,莱州的文峰山郑道昭魏碑石刻蜚声海外,莱州麻渠大糖、煎饼面鱼等特色小吃老少咸宜,这些都是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它们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三年级开始,美术老师带“守望古邑”传统文化工作坊的同学们解锁古邑家乡的传统文化密码。孩子们来到古村居,踏着祖辈生活的足迹寻根、采风摄影。“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这里的每一块土砖,每一堵石墙,每一道木门,巷口的石臼,房上的海带屋顶,都是一串串陈述句和一个个感号。

从古村居,孩子们找到了通往古邑文化的一条神秘的通道,从小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中居住的孩子们,内心质朴细腻的情愫被那锈迹斑驳的古老门环,嘎嘎作响的石碾石磨唤醒了,古老石刻上“泰山石敢当”的涵义,狭长的“仁义胡同”的故事,村头500多岁盘错如虬龙的老槐树,让他们触摸祖辈生命脉搏的跃动,感受独特的古邑物质文化。 

“守望古邑”美术工作坊学生访问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得者,“莱州玉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莱州玉雕研究所所长王兆德,考察莱州玉雕艺术。 


学生访问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胶东花饽饽习俗”(莱州面塑)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烟台市优秀文化星火传播人孟昭泰,考察莱州面塑艺术,学习制作面塑。 


学生访问国家级非遗“莱州草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玉兴,考察莱州草编艺术,学习草编技艺。 


学生访问中国剪纸协会会员,烟台市剪纸非遗传承人,烟台市优秀文化星火传播人,莱州市云峰剪纸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淑香,考察莱州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技艺。


美术老师还带领孩子们拜访莱州面塑省级非遗传人孟昭泰爷爷,莱州玉雕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兆德爷爷,莱州草编省级非遗传人杨玉兴爷爷,莱州剪纸省级非遗传人陈淑香奶奶等非遗传人,考察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莱州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创新。一幅因材施艺、巧夺天工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画卷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让他们叹为观止,为家乡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倍感自豪。 

 

图为“莱州小吃的搜集与表现”学生作品

 

为了更好地传承莱州民俗文化,孩子们走街串巷搜集“手压井”“独轮车”“碓臼”不少老什物,搜记录了“腊八粥,夏至面”“七月七炸面鱼”等已经渐行渐远的节日民俗,举办校园民俗展览。睹物缅怀,在踏着祖辈的足迹考察搜集非遗和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古邑家乡的传统文化亲切交流,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平台上与历史对话。

暑假,莱州汇泉学校掀起了“美在民间不胜收”莱州民谣的收集活动的热潮,四年级孩子们从民间老奶奶、老爷爷的口中打捞了一百多首即将失传的掖县民谣,把莱州方言特有古老语汇,“翻译”成汉字,整理成书,他们学习将莱州剪纸的艺术造型符号运用到木刻版画里,把木刻版画和剪纸的“刀味”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表现民谣里吟唱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传承家乡民谣。这些遥远而亲切的地方民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古朴幽默的民情,遁入古朴的境地中,找回了时间老人留下的点点滴滴。 


图为“莱州民谣的搜集与表现”学生作品


最有意思的是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到莱州大集上采风,体验生活,搜集带有生命温度的镜头,从小窗口看大世界,用泥塑表现家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的变化和小城居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温暖故事。小摊密布,人头攒动,车马喧嚣,富有童趣的人物造型,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注和感悟,展现了一幅热气腾腾的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孩子们在小城最寻常的烟火气中感受到亲切和幸福的味道,传承家乡文化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五年来,莱州汇泉学校“守望古邑”传统文化工作坊的学生们围绕莱州民间美术、民俗文化、民谣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每年一个主题对古邑家乡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收集、探究,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思政、传统文化、语文、音乐等跨学科学习和研学活动,用木刻版画、黑白线描、丙烯画、陶艺、泥塑、太空泥等表现形式表现古邑家乡传统文化。“守望古邑”传统文化工作坊向莱州市民和学生们举办了多场展览,将莱州传统文化的馨香传遍莱州大地,在探索古邑莱州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孩子们化身古邑文化守望者,跨越时间的阻隔,与祖辈共同关注着同一件事物,体会到这种对文明的守望,是人类祖先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图 孙春玲)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中小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