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向美而生 “石”全“石”美

发布时间:2022-04-20 09:19:53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肖零国 | 责任编辑:

——记宁波鄞江镇中心小学“石文化”特色美育课程

美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校本设计到校园环境,从课程安排到实践活动,从老师教导到家长配合,每一个细致的环节都对孩子进行着“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

浙江省宁波鄞江镇中心小学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养正学堂,迄今已有116年的办学历史。叶杰军校长说:“我们以就地取材、自主学习为原则,通过打造‘石之魂’‘石之律’‘石之美’‘石之韵’特色美育课程,美育授课活动覆盖全校所有学生,逐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石文化’生态美育育人体系,培养师生厚重、沉稳、质朴、谦逊、坚毅、永恒的石头精神,实现校园文化和美育教育的融合发展。”

校园里的景观石  

“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养正”文化为切入点,借助它山的堰、鄞江的桥、梅园的石、行走的庙会等文化着力开发校园生态美育的环境资源;以石文化特色美育为切入点,围绕石文化丰富生态环境的内容和形式;以鄞小“养正馆”为中心,辐射贴合学校美育的核心理念:以美育美、润泽校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校园里正对着校门矗立的一块“养正石”“养正院”,结合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不仅如此,学校的每一栋楼宇的命名、警示语、温馨提示等,都用“石头”来进行装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学校和石头的渊源

鄞江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陈建光向记者介绍为什么在石头上画画,原来,由于地处章溪、鄞江等水系的河谷畔,学校附近随处可见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鄞江石。鄞江石属凝灰岩,结构致密坚硬,石质细腻,硬度适中,色调如晚秋的枫叶,美观大方。散落在溪水畔的鄞江石,经河床冲刷,更是成为一种经天然雕饰的景观石。学校依托这一特有的地理文化资源,学校打造“以石为美”的特色美育课程,“绘”石之美是其中的课程之一。  

画“活”小溪石

陈建光副校长说:每周四下午第一、二节课,鄞江镇中心小学的“童画”社团课开始了。孩子们的想像世界真是奇妙无比,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经他们一番涂抹,不仅变靓丽了,而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成了西瓜、玩具娃娃、海星、向日葵、草地等,“活”了起来。 

“这是一块三角形的石头,我在夏天的时候最喜欢吃西瓜,所以我想到了西瓜,就把它画成了一块西瓜。”

“我画的是套娃。套娃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玩具,看到这块石头,我就想到了套娃。” 

……

来到“童画”社所在两个教室,有的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陶泥做石窗,有的则在石头上画画。“你看这几个高年段学生的‘西瓜’‘套娃’石头画,其实已超越了绘画的范畴,他们根据石头的大小、形状来创作,已接近于一种造型艺术,体现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石文化”充满校园每个角落

画石头只是学校“石文化”特色美育中的一环,事实上,“石文化”不仅呈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而且还和语文课、美术课、科学综合实践课、劳技课等多门学科相结合。  

踏进校门,校园里有一条通往风雨操场及各幢教学楼的“最美上学路”,这条靓丽的彩绘路全长300多米,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四个主题,一段一主题,分别以绿色、红色、黄色、白色为主色调。路的两边,点缀着一块块浑圆的鄞江石,上面不仅刻有一首首吟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如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春晓》,每一首诗还配着一幅画,同学们每天沿着七彩上学路,吟着古诗进课堂。“石头上的诗是学生们遴选出的,画是学生们画的,每幅画旁边都有学生的名字。我们采取包干到班或个人认领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诗配画,和语文老师一起营造诗教文化,使诗情、画意以视觉艺术的形式有机结合。”  

学校把寻找、搜集石头的过程也纳入了美育课程,通过科学综合实践课、亲子活动等,师生携手甚至家校协同,寻找生活中的鄞江石,一石多相,赏石品石,在方寸之石中寻味天地之美,让“石文化”美育活动辐射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养正币”助力美育课程

从常规课堂到社团课堂,从活动到课程等,比如石头画作品的展示、获奖等,都用“养正币”进行奖励。学生收获的“养正币”可以换积分,可以换奖品,也可以累积使用。  

学校从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评价指标出发,开发了“养正币”评价体系,激励孩子们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文/肖零国,图片由宁波鄞江镇中心小学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