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悦心”劳动教育:劳动悦身 劳育润心

发布时间:2022-10-24 15:48:24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张林玮 | 责任编辑:

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秉承“站在儿童的视角,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开发了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悦心劳动”课程体系,依托劳动课堂,以悦心学科融合教育为核心,以悦心农场和悦心工坊为两翼,竭力打造“劳动悦身、劳育润心”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课程赋能,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自2019年开始,学校从“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己”三大领域构建项目化学习的融合型悦心劳动课程体系,选择有价值的探究和活动主题,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一)构建悦心劳动课程体系

学校搭建了悦心劳动教育课程的“3131”实施体系,即“三课一清单”“三支一素养”,通过必修课、自主选课、兴趣约课与家庭劳动清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组建了学校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外聘专家三支队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素养。

(二)编写悦心劳动校本教材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时代要求以及胶东劳动需求编写出了系统的1-5年级《“慧”劳动——悦心校本教材》,并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田园联动课程群、非遗传承课程群、劳动创意课程群、快乐生活课程群。

学科融合,推进劳动教育创新

学校尝试打破学科界限,将对学生的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融入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开发“劳动+”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科知识和劳动实践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语文”,渗透劳动精神。学生在悦心农场劳动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每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我们都会指导学生边劳动、边观察、边学习,在劳动中完成观察作文、静物写生,活动后及时指导学生记录劳动感受,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因为有真实体验,学生们有料可写,于是写作文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五一劳动节,孩子们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为心中最美的劳动者写下表扬信、颁奖词,表达自己对劳动者最崇高的敬意!

“劳动+数学”,培养劳动乐趣。学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生在日常整理、大扫除时,能发现很多数学课上学到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并会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求立体图形的体积,在劳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实现了劳动教育与数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劳动+美术”,提升劳动素养。秋天收获的花生、葵花籽,果实食用后,剥下来的花生壳、葵花籽皮也大有用场,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拼贴出一幅幅描绘着丰收的的装饰画,透射出劳动之美……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后的愉悦感,收获成果后的满足感。

每一节劳动课都将劳动精神植入学生心田,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自然融合,开辟出一条劳动育人的有效路径。

文化育人,助推劳动教育润心

劳动技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结合学校特色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开发了“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和“农耕文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和劳动意识

“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依托重大节日、民俗文化等开展主题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文化润心、劳动修德。

一是依托重大节日,开展主题劳动教育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品味端午·家国情怀·永远跟党走”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师生一起编彩绳、包粽子、品粽子,在丝丝彩线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在粽叶飘香中感知劳动教育的多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指尖得以传承。我们还开发了清明节做面燕、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包饺子等面食制作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主题劳动教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劳动清单落地生根,又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开设工坊社团,开发悦心劳动特色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挖掘胶东地区极其丰富的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了悦心食育工仿、悦心美工坊、悦心绣工坊、悦心陶艺坊、悦心衍纸坊、悦心剪纸坊、悦心艺刻坊等工坊社团,每位老师负责一个工坊,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孩子们在悦心食育工坊做面燕、烤蛋挞、包粽子、煮饺子;在悦心剪纸坊,学校和烟台剪纸传承人刘淑霞一起为孩子们授课……每一个特色劳动课程的开设,既是对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农耕文化+劳动教育,获得农耕知识和劳动体验

针对小学生农耕文化知识缺失的问题,学校对周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大量调研,开辟了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努力打造农耕文化。

一是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引入农耕文化。学校属于城区学校,可耕种的土地资源有限,学校将原来的沙坑除沙填土,改良土壤,开辟了“悦心农场”作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悦心农场中划分了多种植物种植区域,把传统农耕场景、农耕用具和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打造成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农耕文化生活。悦心农场的蔬菜成熟后,我们组织学生采摘、整理,走出校园进行义卖,所有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学生们在劳动中磨砺心志,收获成长。

二是开发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提升农耕文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学校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得到学校附近农村家长和种植园的支持,按照时令带领学生开展农事活动,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进大自然,让田间劳作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学生经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更直接地了解农耕文化历史,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悦劳动,心成长”,今后学校将继续探索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劳动教育,通过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悦心劳动”课程体系,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劳动教育成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生活、快乐学习、收获成功。

(文/张林玮,图片由山东省栖霞市实验小学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