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双减” 赋能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22-11-18 13:27:44 | 来源:中国网教育 | 作者:杨宝三 栾晓强 刘肖彦 | 责任编辑: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初级中学高度重视数据价值,善于使用数据所隐含的育人规律,从而赋能教师、赋能学校,让教学走向个性化、让学校治理走向科学化。

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推动

基于学校现状的分析和未来三年愿景,学校提出了“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融合”“135”整体规划模式,即“一个核心,三支队伍,五点创新”。“一个核心”是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三支队伍“指教师、学生和家长队伍;”五点创新“是指新平台、新资源、新应用、新服务、新评价,全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如果只有好的硬件设施和教学内容,但缺乏具备一定信息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智慧教育。因此,学校从队伍建设入手,做好顶层设计。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任副组长,各处室管理人员以及名师工作室成员任组员,大家共同组成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融合专项领导小组。

校长关注什么,老师也会重视什么。通过队伍建设,帮助老师们树立起开展智慧教育的意识,引导教师形成一种规范的内在教育态度。用技术改变课堂形式,引导学生深度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进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校企合作,助力教改落地

在教育领域,取科技企业的技术之长,通过校企合作,在现有的智能平台上达成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的融合,这或许是新课标汹涌而来之际,最为靠谱可行的落地方式,因为普通教师并不具备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能力。

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开展了在数学学科使用“知几”,地理学科使用“坚知果”,语文学科使用“项目化学习”等平台应用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在充分研究知几平台特点基础上,率先与“知几”合作,在数学学科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在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和批改习惯的情况下,依托平台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提供实时学业水平反馈报告,形成为教师精准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教学策略。地理学科与“坚知果”合作,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作业的闭环数据分析,通过例题、练习题选择、设计统筹实现四例:范例、同例、变例和仿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语文学科与基于“ForClass平台”的项目化学习合作,顺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展开新型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更大程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平台并驾齐驱,使各学科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智慧平台,赋能教育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行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要,构建以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实现了智慧教育,真正赋能教育质量。

结合近年疫情反复不稳定的大背景,学校利用数据采集工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施的解决方案,完成从线上到线下、从作业到测试的全链条学情追踪,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一定成效。

1.教师批改简单省时,减少了纸质版作业翻页带来的繁琐,也减轻了作业题目正答率统计的困难。在疫情居家学习背景下,手机一键式无纸化批改功能优势突出,深受师生的喜爱。据英语学科老师反映,一整套习题,选择题有30个,如果老师手动批改,会占用大量时间,而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学生的选择题答案,大大节省了老师的批阅时间。英语非选择题部分,直接录入整个大题比逐个小题批阅还要方便,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

2.错因归纳精准。据物理学科老师反映,综合计算题很注重规范性,平台可以长久留存批改结果,学生能通过积累对错因进行精准归纳。教师可以用痕迹标注正误,学生端可以直接看到老师的批改,并将这些规范步骤熟记在心,这种有效练习和批改能促进学生综合计算题的规范答题的习惯养成。

3.借助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教师的备课模式正悄然发生变革。据数学学科老师反映,以往一般是先备课,再批改,最后根据学情调整上课策略。考虑到是初四学生,可将作业批改前置,当天晚上即可批出作业,教师可以精准把握学情,备课的针对性显著提升,为精准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平台截图迅速制作希沃课件,既节约了备课时间,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4.形成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各年级各学科的数据分析积累,建立覆盖学校、班级、学生的多层级过程性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库。练习批改后,系统会随时生成“成绩分析”和“答题详情”,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讲解和单独辅导。教师还可随时预调、微调教学进度,促进教学管理高效落实。

未来,学校将继续突出创新应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项目化学习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技术创新和教学改革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文/杨宝三 栾晓强 刘肖彦)


文章来源:中国网教育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