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沈阳实验学校校长葛海丰:满怀激情的教育行者

发布时间: 2015-01-10 14:07:0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小学频道 | 责任编辑: 赵倩楠

葛海丰,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沈阳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沈阳市实验学校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创新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学课改实验基地联合协作体副理事长、沈河区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等职。曾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标兵、教育科学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基础教育系统专家型名校长,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骨干校长、沈阳市优秀校长、沈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沈河区劳动模范等荣誉。曾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实验课题,发表论文十几篇,2011年出版个人专著《教育行者》,2013年5月所写《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幸福人生奠基》被收录在《名家论道-辽宁省中小学专家型校长谈教育》一书中。

 

 

“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做一个坚定的先行者、实践者。”这是自诩为教育行者的葛海丰——沈阳市实验学校校长,行走在教育途中最为深刻的体会。行者无疆,真正的教育行者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成长。

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灵魂”所在,而“魂”的确立,则与学校的历史渊源、师资学情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葛海丰语)

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以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用文化凝聚人心,让学校文化得到传承,并内化为教职工的精神追求自觉,是葛海丰校长办学实践中恪守的原则。2011年8月,经区委组织部任命,葛海丰就任沈阳市实验学校校长。他通过与几位前任专家校长的访谈,在校级领导班子、中层以上领导、任课教师、各年级学生及家长等不同层面调研,并在教师中开展办学思想的大讨论,追溯实验学校的发展历史,对实验学校目前的状况及办学思想做以梳理,深入思考并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并重新定位了学校思想层面的相关内容,形成了实验学校理念识别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全校教职员工统一了思想并达成共识:现阶段,唯有在传承实验文化基础上秉承和谐扬长办学理念,与时俱进,继续深化“和谐、扬长、互动、发展”优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才是引领实验学校立足高位、优质发展的立校之本。

2012年9月,在迎接辽宁省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检查中,学校得到了高度赞誉。2013年,顺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葛海丰校长的倡导与推动下,学校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对和谐扬长办学思想进行再定位,将其表述为“和谐而厚德,扬长以致远”。和谐扬长办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实验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有力推动了实验学校和谐教育体系的构建。

“将学校文化建设上升到学校品牌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实施,才能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葛海丰语)

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

“教师工作对象的可变性、发展性以及教育任务和责任的不断复杂化决定了其在专业领域必须不断拓展,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主动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师主动学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葛海丰语)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发展,更不会有学校的发展。多年的教育实践,葛校长始终坚持“教师第一”的思想,把教师的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优先地位。就任沈阳市实验学校校长以来,葛校长致力于通过打造“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广深的文化基础、现代的教育理念、精湛的业务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学者型教师队伍”来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一是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模式。“教师的发展不仅要有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性,更需要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学校只有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原有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基础上,葛海丰校长着力构建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模式: 以“学校管理(六理:引导教师做有理想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理性看待教师职业,学校要理解教师的甘苦、理清教师专业发展思路、理顺涉及教师层面的规章制度)、教师实践(六研磨:研磨学生、研磨学材、研磨课堂、研磨学法、研磨教法、研磨考法)、教师素养(六方面:师德素养、教育素养、学科素养、研究素养、实践素养、合作素养)” 的“三个六”为推进模式,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开展个人专业成长历程总结、岗位研修、团体拓展训练和设立名师工作室、教师讲坛、读书沙龙、教师社团等一些有特色的活动,为教师成长服务,提升教师的组织认同感、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形成有实验特色的教研文化。

“我用三个字来评价此次实验学校中小衔接教研联动,那就是‘真教研’,其中不只有方式、方法的衔接,更是一种自主的、无私的、实效的活动,这样的‘真集备’、‘真评课’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这是沈阳市教育研究院义教部主任李天舟在2014年6月7日实验学校中学部、小学部教研联动中对数学学科教研活动的评价。中小教研联动,是学校结合九年一贯制办学特点,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立足点,建立小初衔接教研一体化格局,深化有效校本研训的活动载体之一,各学部之间尤其是六年级与七年级学科教师均不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安排中学部教师到小学部任教,有效实现小初衔接。

二是将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福利待遇。“确保人文关怀见诸于管理细节之中,尤其要尊重教师的精神自由、学术和气质个性以及创造性实践,引领并激励教师成为学习者、反思者、实践者、研究者,自觉优化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与学校的发展一路同行,共同成长。”学校中学部语文组以山春老师的《写出与众不同的他(她)》作文讲评课为原型,对作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1+3”的组合式合作教学,即1名主讲教师和3名助讲教师合作,帮学生评改作文,并当堂展示改后升格作文,四位教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学生受益更多。那么,如何让源自一线教师的草根研究与创新实践更上一层楼,引领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呢?葛校长认为:“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场马拉松,那么,作为一校之长,不该是教练或者拉拉队员,而应该是一位领跑者。”在研磨、提升源起于山春老师作文评改课的合作教学过程中,葛校长力推、主导并且全程参与,学校聘请北师大陈锁明、朱志勇教授和沈阳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景敏院长来校为教师提供更高端、前沿的培训,为这一基于教师原创的教学创新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更通过参与式培训,为实验课改把脉。学校进一步将常规作文课时进行整合,并形成了将课堂教学、课堂评价相结合,融教科研于一体的实验学校教师校本研训模式,即:课前研磨(学情、师情、观察点)、课堂教学、课堂评价、课后研磨。应该说是实验学校和谐扬长教育思想为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了和谐的氛围与环境,提供了思想指导,更为教师提供了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品质的空间与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智力保障,正如葛校长所说“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说到底,是靠教师的专业能力服务于学生”。

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更高的平台。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改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葛校长力推并参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学校于2012年初步形成了具有实验特色的 “导学探测思”五步教学模式,期间,将导学案作为重要的学材,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然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跃了气氛,失去了深度,突出合作就一定能学得好吗?如何破解“假合作、假讨论”?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如何充分体现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摆上了桌面。为此,学校加大了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培训力度,并通过参与式培训开展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实验学校课堂评价标准的讨论,力求通过教师的合作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以课堂教学评价为突破口推进课改。“任何课堂形式的优劣,只能依据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效率、质量做出评价”。基于这样的思想,在借鉴兄弟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课堂评价——数据支持下的研磨”的概念,其核心特征是,同学科教师组成评价团队,应用评价工具,对课堂教学运行状况按照“客观记录—提取数据—反思分析—给出建议”的流程对课堂上师生行为实际提供客观的反馈,发现教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激励教师个体自省、自悟,实现教师团队的集体反思与创新实践,进而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优化,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与传统的课堂评价相比,这样的评价意见紧扣课堂效能告别了就事论事和散点透视般的点评。2013年10月18日,在沈河区教育局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改专委会第十六届实验基地“多样的教育,一样的梦想——‘适合的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主题会议中,学校中学部、小学部(展示主题:“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同时作为分会场进行主题展示。在中学部“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队伍建设研究”的主题展示中,山春老师及其团队的《写出与众不同的他(她)》合作教学和语文组21位教师组成的团队所作的研磨课堂汇报,得到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200余位领导、专家的认可与高度评价。2014年1月,沈阳市实验学校被辽宁省教育厅命名为“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而这成为实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四是把解决课改难题之近需与抓队伍建设之长需相结合。把解决课改难题之近需与抓队伍建设之长需相结合,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学校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思路,采取“整体规划,有序实施,重点突破,全员跟进,责任落实”的策略,规范校本化科研管理,通过完善课题研究保障机制,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倡导小课题研究,追求科研实效。逐步形成融教科研于一体的研究模式和六个序列的课题研究格局:教学模式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习力培养研究、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研究、校本特色课程设置与实施。其中,在《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序列(包括如何提升教师幸福感、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心理调适在学困生研究中的应用)实践研究过程中,学校精选专业量表,并于2012年通过心理管理软件系统为师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为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危机干预提供信息化保障。2013年,此序列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全国生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五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通过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教学辅助、家校互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教室、办公室网络全覆盖;通过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与评价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校园网、“博采众长”博客圈和QQ群等媒介为语文阅读课、读书节、读书交流、教研交流与成果展示等的开展,更为学校营造学习型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实验学校网站被评为全国百佳网站。学校于2013年初已开始筹备交互式、开放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预计到2016年逐步完成七至九年级学段全部资源的制作,以期实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创造能力。

“教师的发展根植于校园,校长要精心培育这片沃土,因为有激情,所以勇于挑战;因为有民主,所以积极参与;因为有责任,所以乐于奉献;因为有开放,所以思维活跃;因为有倾听,所以善于表达;因为有归属感,所以形成合力。”(葛海丰语)

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学生成长的乐园就是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健康、生动、活泼、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需要的场所。”(葛海丰语)

从哲学角度看,和谐扬长教育思想的源起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而厚德,扬长以致远”是对和谐扬长教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同时,葛海丰校长更将“厚德”列为实验学校校训之首,其本质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为前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发展性评价机制来保障,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一是打造校园文化环境。“给所有的学生:让你的想象力尽情翱翔,同时脚踏实地。” 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刘易斯的名言,它是学校中学部入口处浮雕地砖名言甬路的开端,从这里向前,每隔一米,都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励志名言,以此耳濡目染,激励学生天天向上。这只是实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学校通过教学楼内厅廊、校园内文化建设,创设浓郁德育氛围,让学校每一处都能与师生对话,使师生在校园中受到美的熏陶。正如葛校长所说“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更直接地表现出学校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和窗口。”

二是关注全员,丰富载体活动。学校为有特长的学生扬长发展搭建平台,组建篮球、田径、舞蹈、合唱、器乐、美术、国际交流、科技创新等活动组,在东亚儿童艺术节、韩国周等大型社会活动中,实验学子均有精彩的演出;在各级各类书画比赛中,学生获奖达千余人次。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质教育实验学校,从2006年起,实验学校就以“体验式教育·体验是教育”为主要方式展开跨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有 551名学生、百余名教师走出国门。与此同时,学校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升旗仪式、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和阳光体育、特色大课间以及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公民道德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学校中学部每周安排2节课作为第二课堂活动课时间,根据课表编排,七年级周三、八年级周四走进不同场馆,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空间与平台。学校于2013年5月举行第十九届“起航-中国梦”主题校园艺术节,学生参与率达100﹪,有千余人次参加汇演,学校曾获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校、连续三次获得辽宁省音乐三队比赛一等奖;每学期,学校还通过趣味运动会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能力;2013年9月举行了全校在校(园)学生全员参加的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全校九个年级分别进行了团体操展示,从童真无邪到青春飞扬,展现出了实验学生的青春活力与良好精神风貌 。学校在广泛开展学生群体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成立青少年加速度体育俱乐部,在2013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命名为沈阳市体卫艺教研基地。

三是和谐课程创设多维成长空间。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课程是载体。实验学校将和谐教育思想植根于课程的土壤,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考虑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研发校本课程,目前已形成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体育建康类、生命综合类等五大模块校本课程体系。其中,经典诵读、文明礼仪、心理健康、防震科普以及体育艺术类活动课贯穿九年。教师自主编写《乐读》、《生活中的化学》、《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语文课本剧》、《英语课本剧》、《地震科普知识》等校本教材近50种(册)。2012年学校开设自主研究课程, 中学部目前已经形成26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其成果《研究性学习》已编辑印刷。学生自主选择和编制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四是实施发展性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情感激励、心理认同为目标,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维度、评价方法使学生入校即进入多元评价的激励之中。学校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细化自主学习课堂“明星”评价机制;2013年还通过引进慧海科技公司的软件,实现由无痕评价向有痕评价的发展、由无数据评价向基于数据化评价的发展以及评价数据的数字化管理,使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动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不是把它当做一个口号,而是把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则,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葛海丰语)

多年来,实验学校历经教育均衡、电脑派位、学区划分、教师交流、合并重组、教育集团化等一系列教育改革,2011年10月在沈河教育集团化战略中,沈阳市实验学校作为区域教育龙头学校又切实承担了沈阳市唯一一个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的示范引领重任,还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沈河东部和沈阳的西北部。与于洪区教育局合作办学的沈阳市实验学校中海城小学已于2013年9月1日正式开学,沈阳市实验学校东校区正在建设中,也将于明年9月1日正式开学。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葛海丰校长和他的实验团队会坚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学生走得有多快,更关注学生走得有多好有多远”这一核心价值追求,继续深化“和谐、扬长、互动、发展”优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塑造“盛京毓秀之地,辽沈博雅学园”品牌形象的同时,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引领与示范,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葛海丰校长说:“教育是用激情播撒爱的事业。充满激情地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对事业、对工作的一种实然状态,其间我也享受着激情所带给我的幸福。”这就是他作为满怀激情的教育行者的真实写照。

链 接

沈阳市实验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7年的沈河区(时为南市区)大西路第四小学;1985年,开办幼儿园,首开以“幼小衔接”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1993年,提出和谐扬长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一个实验基地,同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学校中学部正式招生,同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2001年,与义务教育阶段第八次课程改革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同步,学校在“和谐、扬长”素质教育研究基础上,开始了“和谐、扬长、优质”教育综合改革,以“全市一流、全省示范、国内领先、国际接轨”为目标不断发展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和谐、扬长”教育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先后启动了“和谐、扬长、互动、发展”优质教育行动研究、构建“追求科学 发展个性 创造卓越”的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和谐、扬长、互动、发展”的优质教育模式。因实验学子多角度呈现出异于其他学校的优质成长态势,而成为那些“不想让孩子学得太累,成绩还要好”的家长的首选,是百姓心中的素质教育品牌学校。至今,学校集学前部、小学部、中学部于一体,以毗邻沈阳金厦广场的中学总部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总占地5.3万平方米,现有7个校区和1个托管校区,教职工527人,1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83人。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