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在社团课程中绽放每一个孩子的光芒

发布时间: 2015-01-10 14:27:0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希娅 | 责任编辑: 中小学频道

刘希娅,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科研型骨干校长,全国十佳小学校长,重庆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十佳女园丁,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视角构建课程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充实、探索和创造的乐趣。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利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机制、策略、途径,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其中,社团课程是谢家湾小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社团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用心挖掘自己的潜能,收获着自身的更大发展,彰显着"卓越课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一、 社团课程的探索纪实

(一) 优化整合活动时间

5年前,学校每天下午有40分钟课外活动时间。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40分钟太短了,他们无法尽兴参与体验;老师们对孩子们的细节养成、品质培养的深刻度也会因时间紧缺而打折扣甚至忽略。

师生们的真实感受促使着我们思考,促使着我们不断优化整合。一节课不行就调整为两节课,将两节活动课安排在同一天下午,让孩子们连续活动。经过一学期尝试,我们发现,孩子们体验参与多了、专注度高了、兴趣更浓了。两节课铃声一响,高年级的孩子特别是航模组、陶艺组、书画社等富于操作体验、创意设计的同学们总是恋恋不舍地收拾活动用具,极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地回到教室上完最后一节课再放学。我们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优化三级课程的设置,通过国家课程的破与立、地方课程的增与减、校本课程的融与放,将社团活动时间索性整合为每周半天,这样,整整一下午孩子们都在进行课外活动。本学年初,学校酝酿已久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终于和全校师生见面了,结合年段特点和国家课程的规定,一二年级每天下午都进行社团课程,三四年级每周三天下午进行社团课程,五六年级每周两天下午进行社团课程。孩子们上午进行学科课程,下午走进社团,与教师、同学相互交流探讨,慢慢思考、欣赏、品读、实践,巩固兴趣、激发灵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创新。

(二) 丰富完善活动项目

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当然需要由孩子们自己作主。为此,学校特意设计了“选修课意愿表”:学期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意愿申报活动项目,学校根据申报情况列出社团活动“项目菜单”供孩子们选择。

目前,学校已经开设艺术特长类、思维拓展类、语言表达类、生活实践类、体育锻炼类五类共72项社团活动,给予了每个学生充足的个性化选择。有开展已久的唱歌、书画、田径等传统活动,有航模、攀岩、插花等孩子们热衷青睐的活动,还有十字绣、家政、茶艺、心理剧等为今后美好生活做准备的创新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把能力培养、情感领悟、兴趣彰显、增长智慧、求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融在一起,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同时,社团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相得益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调配引进活动师资

社团活动中,几千名学生都徜徉在自己喜欢的选修课中,需要全体干部教师参与其中确保安全、有序和实效。因此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还要和老师们擅长的才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所以学校努力发掘教师的多方面能力,鼓励教师展示专业学科之外的自我。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可以开设属于自己的社团活动项目,自己担任主教设计活动课程和授课。其余的教师则担任助教,主要负责活动时配合专业教师管理学生的出勤及纪律情况、活动时深入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必要时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以及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或演出等。可以说,让有特长的教师任课,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所长,而且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到教师在学科教学之外的另一面,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无疑是一种促进力。

对于没有师资的项目,学校通过引进师资、发展培训等举措,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申报愿望。这几年来,学校引进了拉丁舞、合唱、管乐、空竹等教师参与我们的社团活动。

二、社团课程的丰富实践

1.精心筹备,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分组。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在选修课上得到最大的收获,在分组时,我们从孩子的年龄、起点、水平、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将情况类似的孩子分到一个活动组,并为他们配备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选修课的质量。每天下午社团活动时,孩子们常常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和有共同兴趣特长的伙伴们聚在一起对话研讨、操作分享、共同提高。

细致筹备。每学期的第一次社团活动,学校最热闹。因为全校几千名孩子在同一时间到不同的活动地点。确保安全、有序是每学期初第一次开展社团活动的挑战。德育处拟定详细的操作方案,通过班主任会、辅导教师会等明确每位教师的职责和分工。活动开始之前,德育干部用广播统一调度各年级学生到活动场地。针对一年级的孩子对学校不熟悉的情况,学校中层干部分组逐一带孩子寻找活动场地和介绍辅导教师。对于中途不满意活动组的孩子,老师们也会耐心询问原因,找出解决方案。

2.科学评价,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科学的评价会最大程度激发师生参与的热情。为此,学校的“朵朵工作站”设计活动评价表,制定细致的评价规则,每周活动过程中,由中层干部和抽选老师一起对当天的活动进行分组巡视评价,根据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设计、学生养成、安全、兴趣、活动效果等维度对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每月评出优秀活动组。

活动组的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组特征,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价,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共同研讨,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团课程,老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研讨交流。每学年伊始,制定全年活动计划。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相同活动类别的教师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软陶队的教师共同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航模队的教师从开学起就共同商量教学内容,生活艺术组的老师们更是将活动内容分板块——教学内容从生活技能到艺术鉴赏都有涉及,等等。为了上好辅导课,老师们尽心准备教学内容、教案、课件。学校不定期地利用政治学习时间举行朵朵论坛,主、助教老师纷纷走上讲坛分享自己的经验,提出困惑,共同出谋划策。三、社团课程的收获成效

如今,社团活动成了学校每位孩子最大的期待,活动铃声一响,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背上书包去活动室参加喜欢的活动。他们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参与实践,喜欢上学、积极向上、乐于交流、敢于质疑,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质量监测显示:我们学生学业成绩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学习负担最轻、兴趣爱好广泛、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逻辑思维力特别强。

教师在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中,打破专业自我和学科壁垒,激发了学习研究的愿望和内驱力,激活了职业生活状态,走出了唯教材、应考试而教的泥潭。大家习惯于伙伴式、合作型教学研究,实现了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转变。

社团活动让学校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教师赛课、论文等获国家级奖130人次,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18篇,开发了12种校本教材;学生获国家级奖580人次,7000人次在省级以上平台交流,13幅书画作品挂在世博会中国馆;学校还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32项国家级荣誉,承担了“全国班主任论坛”“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高峰论坛”等现场会13场;承办或协办全国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学科赛课活动22场次。各路媒体也纷纷报道我们的成果:2010年9月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两天主题新闻报道学校社团课程实施情况,2014年4月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新闻两次报道学校课程实施情况,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也多次对学校进行专题报道。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我们的社团课程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让每个孩子的人生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