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峰:鼓励孩子就像给小树浇水

发布时间: 2016-11-07 12:01:40 | 来源: 高峰的幸福教育微信号 | 作者: 高峰 | 责任编辑: 陈希

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以学程为路径,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溢满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和幸福人生。

【幸福教育观点】鼓励孩子就像给小树浇水

许多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因为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气馁的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小树需要浇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就得不到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四岁的小明跪坐在餐桌旁,看着妈妈把从超市买回的鸡蛋放到冰箱的蛋盒里,小明想帮妈妈把鸡蛋放进去,刚拿起一个,妈妈赶紧说:“好儿子,别动!你会把鸡蛋打破的,等你长大了再做吧。”

妈妈这句话给小明泼了一盆冷水,让他感到气馁,加深了让小明感觉到自己很弱小的信念,对小明的自我认知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家庭、学校,比比皆是。我们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暗示强化等,不让孩子动这、动那,也不准做这、做那。

为了让大人的行为和偏见显得有道理,我们武断地规定适龄儿童行为的标准,如当一个两岁的孩子试图帮助清理餐桌时,我们立刻从他的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为了不打碎一个盘子,我们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和优点的努力。当一个幼儿自己穿上了鞋子,我们却说:“瞧,孩子,你把左右穿反了!”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吃饭而弄得桌子上很脏,我们会大喊:“看你搞得这么脏!”,然后把勺子从他手里拿过来,喂他吃。一个小学生想把挡在道上盛午餐的箱子挪动一下,老师就会制止:别动!你会弄坏的。总之,我们大人这些语言、行为向孩子们展示的,是他们多么弱小、无能,而我们大人多么聪明、能干!渐渐地,在这样一个长期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没用、很渺小,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而慢慢气馁起来。

实际上,我们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进而失掉了一生的自信心。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判断孩子是否有自信:一个怀疑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不端行为,这样的孩子不是在参与、贡献中寻求自身的价值,而是将心里的气馁转向对他人无益、让他人恼怒的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孩子心里相信,无法通过和他人的合作而获得个成功和价值感。虽然不良行为不好,但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做个有名的“坏小孩”也会与众不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没有达成预期目标时,我们家长和老师需要学会把“事情”和“人”分开——事情没有成功是可以的,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完全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真正具有勇气的人,是不怕犯错误或有缺点的,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失败者的语言和行动。

鼓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孩子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成长勇气,而正是这种勇气支持着孩子们克服了成长中的挫折和困难、渺小和孱弱、沮丧和气馁而不断长大。

鼓励孩子,一是大人避免使用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语言和行为,从而不令孩子感到气馁;二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就鼓励了孩子。要做到这些,没有统一标准和方法,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经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的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呢?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目的是给与孩子以自尊、自信和价值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和贡献来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

只有我们不断为小树浇水,那棵树才有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就是对孩子不断鼓励的教育价值。

(作者高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

文章来源: 高峰的幸福教育微信号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